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2-22 15:18:37
I want to move-张永耀.docx(892KB)
  • 浏览 : 4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0 0 类别 : 其他
“I want to move”教学设计 学段年级 ( 小学三——四年级 ) 学 科 英语 教材版本 攀登英语阅读系列·分级阅读第三级 课时说明 第 1课时(共一课时) 教师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教师姓名 张永耀 【教学内容分析】 该绘本故事出自攀登英语阅读系列·分级阅读第三级,内容有趣、悬念迭出,讲述的是小兔子 Tom离 开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过的洞穴,开启寻找新家的旅程的故事。在找寻的过程中,小兔子先后看到了树上 的小鸟、蜘蛛网上的蜘蛛以及草地里的蚱蜢。一开始,小兔子想当然地认为生活在那些地方会很有趣甚至 很酷,但在亲身体验过后,小兔子却遇到了接二连三的麻烦;最终,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孤立无援的 小兔子被及时出现的爸爸妈妈接回了家。小兔子的心理活动也在这整个过程中一点点地发生着变化。 该绘本故事主要采用第三人称进行讲述,中间大量穿插小兔子 Tom和父母的对话以及他的内心独白 生词和短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对于理解故事大意仍比较关键。 【学习者分析】 该绘本故事主要面向对象为三/四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擅长直观形象思维,有 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对唱歌、表演、游戏等特别感兴趣。经过两三年的英语学习,三 /四年级学生 在英语听说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对英语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 生 能 通 过 绘 本 故 事 情 境 , 学 习 相 关 的 语 言 知 识 , 理 解 并 运 用 核 心 单 词 (move/leave/burrow/grasshopper)、短语(take care of, get late)、句型(Tom sees … I want to … It’s (not) … to live in ...) 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在对话和模仿的过程中提高朗读能力,在预测和理解故事的过程中提升想象力、阅读能力,在 课堂交流中积极参与讨论、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批判性思考独自出行的种种后果,并能感受到“家是温馨的港湾”这一道理。 四、思维目标 1. 通过桥形图,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核心词汇 burrow; 2. 通过流程图,进行故事情节的梳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圆圈图,围绕核心词汇“home”进行思维发散,并通过绘本故事的解读加深学生对“home”深 层次内涵的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五个步骤,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 1:教学设计思路 ①创设情境激兴 趣 ②形成冲突引思 考 ③巧用工具理情 节 ④迁移方法练语 用 ⑤拓展主题明内涵 通过创设问题情 境,引发学生思 考:小兔子 Tom 为什么要搬家? 他想住在哪里呢? 通过对比小兔子 Tom 离家前“开 心”的场景和几 经周折后“哭” 着说想家的场景, 凸显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思考: 小兔子 Tom 一路 上经历了什么? 通过桥形图、圆 圈图和流程图三 大思维图式,帮 助学生梳理并学 习故事内容,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教师创 设的五个情境, 运用本课学习的 内容和方法进行 分析、讨论和分 享,锻炼学生语 用能力和思维品 质。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 不断丰富对“家” 这一概念的认识, 促使学生有感而发: “家是温馨的港 湾”。 asbird nest bee hive hive bear rabbit burrow 图1 动物的“家” as as home toys TV desks chairs beds What happens to Tom? 图3 呈现认知冲突场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1. 视频激趣: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观察视频中出现的动物(小鸟、蜜蜂、熊 等)生活的场所。 2. 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生成桥形图(部分内容)。 (1)教师:(出示故事主人公小兔子 Tom的图片,并提问)This is a little rabbit Tom. Can you guess where Tom lives? (2)学生猜测小兔子的住所。教师播放音频(Tom lives in a burrow.)引出核心词汇 burrow。 3. 通过解读桥形图的类比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生词 burrow,并引出“家”这一概 念。 教师:Birds live in nests, so nests are birds’ home. Bees live in hives, so hives are bees’ home. And the little rabbit Tom lives in a burrow, so we can know that the burrow is Tom’s home. 4. 通过圆圈图,引导学生就“家里有什么”这一主题进行分享。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生成圆圈图。 (1)教师提问:What’s in your home? 学生回答:There is / are … in my home. (2)教师提问:Do you love your home?(预设:Yes, I do.)教师根 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小兔子 Tom的想法(不喜欢他的家),进而引出 本课主题 I want to move(我想搬家)。学生思考:Why does Tom want to move?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桥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生词。通过圆圈图,引 导学生对“家里有什么”这一主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并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为后续学习 做好铺垫。 二、凸形成冲突引思考 1. 了解背景,感知情感态度 (1)听绘本录音(第 4页),了解故事背景:Why does Tom want to move? (预设:Tom doesn’t like living in a burrow.)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 4页),体会小兔子 Tom想要搬家的心情,以及小兔子父母对 于此事的态度。(预设:Tom’s mom is worried. Tom’s dad supports him.) 2. 形成认知冲突 (1)教师出示小兔子离开家时开心喜悦的画面,并询问学生:How does Tom feel?(预设: Tom is happy/excited.) (2)教师呈现最后小兔子伤心欲绝的场景,再次询问学生:How does Tom feel this time? (预设:He is sad/lonely.) (3)教师呈现问题:What happens to Tom? 凸显认知冲突。 图 2 “家”的内 容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进而指导学生通过模仿朗读产生共情,最后呈现认知冲 突,能极大地引起学生对故事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能带着他们对故事发展的猜测来学 习绘本内容,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三、巧用思维理情节 1. 一读绘本,了解故事场景。全体同学大声朗读绘本(第 6-14页),并思考如下问 题: (1)What animal does Tom see?(预设: Tom sees some birds, a spider, and some grasshoppers.) (2)Where does Tom want to live? (预设:Tom wants to live in a tree, in a web and in the grass.) 2. 二读绘本,听读模仿,梳理情节。 (1)分场景学习。依次学习小兔子 Tom看见三个场景(小鸟住在在树上的场景、蜘 蛛住在蜘蛛网上的场景、以及蚱蜢住在草地上的场景)时的所思所想。 教师:What does Tom see? 学生:Tom sees some birds. 教师:How are the birds?(教师播放音频,呈现小鸟欢快的叫声) 学生:They are happy. 教师:What does Tom say? (教师播放音频,呈现 Tom的独白:“I want to live in the tree too.”) 学生:I want to live in the tree too. 教师:Why? (预设:Maybe Tom thinks it is fun to live in a tree. / It’s happy to live in a tree.) 教师:(呈现老鹰的图片和叫声,以及树上小鸟惊恐的表情)How does Tom feel this time? (预设:Tom is scared/afraid.) 教师:What does Tom say this time?(教师播放 Tom 的独白:“ It’s not fun to live in the tree.”) (2)每个场景学习时都呈现认知冲突点。小兔子 Tom一开始认为住在树上也许会很 有趣,结果发现,住在树上不仅无趣,还可能有生命危险;认为住在网上很酷,结 果当自己动手织网时,却无奈被困在网中;认为住在草地上会很舒服,结果雷雨天 气把小兔子 Tom淋得像落汤鸡。(教师在分场景教学时,根据与学生互动的反馈, 逐渐生成故事流程图。见图 4。) 图 4 流程图梳理故事情节 home toys TVdesks chairs beds love safety warmth happiness 图5 “家”的内容 3. 三读绘本,寻找线索。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小兔子 Tom只身一人坐在草地上,大声哭喊:“Dad! Mom! I want to go home! I Miss my burrow very much!” 正在这时,Tom的爸爸妈妈及时出现,温柔 地对 Tom伸出双手:“Let’s go home. Sweetie!” 教师:How can Tom’s Mom and Dad find Tom so quickly? 学生:(三读绘本,寻找线索)原来 Tom的父母一路上都悄悄跟着 Tom. 教师:Why do Tom’s parents follow Tom along the way? (预设:They love Tom. They care about Tom. They worry about Tom. They want to help Tom.) 4. 图片阅读,丰富“家”的内容 小兔子回到家之后,迎接他的是美味的食物和热气腾腾的饮料。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学 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以下问题:What’s in Tom’s home? (预设:学生也 许只回答到家里可见的具象事物,此时老师需进一步加以引导。) 教师:Of course, there are many things we can see with our eyes in our homes. But there are something else that we can’t see but can feel by heart. And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What are they? Do you have an idea? 学生:(预设)Love, care, happiness, safety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补充板书,丰富“家”的内涵。 5. 巧用图示,复述故事 (1)学生通过同伴问答,再次梳理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课堂生成的流程图,复述故事内容,进一步加深对 故事的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三读绘本,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故事内容。在绘本故事学习过程中,借助流程图, 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逻辑顺序。在分场景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每个场景的认知冲突点, 加深学生对故事发展顺序的印象。通过梳理故事情节、丰富“家”的内涵,使学生对 “家”的认识和感悟愈发深刻。最后,借助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流程图,帮助学生复述故 事,既加深学生对故事发展逻辑顺序的记忆,又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语用能力。 四、迁移方法练语用 教师设置五个情境,并提出“若何问题”供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小兔子 Tom,看到这 些场景时,你想做些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分享见解。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创设及若何问题的设置,锻炼学生对本节课核心句型“Tom sees … I want to 图 6 “若何问题”情境内 容 …”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拓展主题明内涵 教师通过回顾小兔子 Tom冒险找寻新家的经历、参考学生对“若何问题”的分享,归 纳总结出“家是温馨的港湾”这一观点,落实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板书设计】 图 4 流程图梳理故事情节 图 7 圆圈图和桥形图培养学生思维能 力 【“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反思】  问题情境 通过一首歌曲引入几个动物的住所,进而通过桥形图引入“家”的概念。教师提问 Do you like your home?(你们喜不喜欢自己的家?)当学生回答Yes, I do.(喜欢。)时,教师 即提出小兔子 Tom有不同的想法,他想离开现在的家,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I want to move。 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一想小兔子为什么想要搬家?他想住在什么地 方?  认知冲突 根据本次绘本故事的教学设计,可以发现四个比较明显的认知冲突。 小兔子 Tom离家前的开心表现,与最后哭着想回家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教师就此提 出疑问:What happens to Tom? 小兔子经历了什么,才会有如此的变化?此为该绘本故事的 主要认知冲突,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继续学习故事的兴趣。 小兔子 Tom离家之后,依次看到了三个场景:小鸟在树上欢快地歌唱;蜘蛛乐此不疲 地织网;蚱蜢在草地里无忧无虑地生活。小兔子一开始也想过要住在“树上”“网上” “草地上”,但最后因各种状况一次次打消了这些念头。在学习这三个场景的过程中,教 师都设置了产生思维冲突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讨。  可视化 本节课共使用了三个思维可视化工具,分别是桥形图、圆圈图和流程图,为达成本 课教学目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首先是桥形图。在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介绍不同动物的住所,如鸟住在 鸟巢中(Birds live in nests.)、蜜蜂住在蜂巢中(Bees live in hives.)等,进而引出本课主 人公小兔子 Tom住在洞穴中(Little rabbit Tom lives in a burrow.)这一关键信息。通过一步 步生成桥形图,教师引导学生对照理解核心词 burrow的含义:鸟住在鸟巢中,鸟巢是鸟的 家;蜜蜂住在蜂巢中,蜂巢是蜜蜂的家;小兔子住在 burrow里,因此 burrow就是小兔子 的家。进而引出“家(home)”的概念。 其次,教师通过圆圈图就中心词“家(home)”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激发学生已 有的思维图式,为接下来的故事学习做准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一开始想到的基 本上都是“家”里肉眼可见的电器、家具等具象事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再问同一 问题,学生就能联想到家里还有“爱( love)”“温暖(warmth)”“安全感 (safety)”“快乐(happiness)”等抽象的东西。 最后,流程图的运用也贯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故事脉络,学生又 能借助流程图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 本节课所使用的的三个思维工具,有效地帮助教师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工具也起到了将学生的隐性思维显性化的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相关思维能力的目的。  变式运用 本节课设置了五个情境(小猪在公园放风筝、小犀牛准备在河里游泳、小象在球场踢 足球、一群小动物在球场打篮球、小企鹅在冰川上钓鱼)及“若何问题”:假如你是小兔 子 Tom,看到这些场景时,你想做些什么? 设置此变式运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答若何问题,灵活运用本节课的核心句型: “Tom sees … I want to …” 同时锻炼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提供的五个场景的讨论和分享,基本可以看出,学生能正确运用本课核心 句型,并能根据小兔子的性格特征,对“若何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入思考,包括小兔 子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等。  其他教学反思内容 就 I Want to Move这一绘本故事而言,有两条线索自始至终贯穿全文——一条是小兔子 Tom离家前到回家后的行动线,包括前后两次和父母的对话、一路上经历的种种场景等等; 另一条是小兔子 Tom从头到尾的感情线,即从一开始的心意已决,到中途的期待成空,再 到最后孑然一身孤独无助,以及回到家后有感而发。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墨也主要 花在这两方面,也就是分析主人公的行动线和感情线。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我觉得本课教学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在于对故事文本的分析比较 到位,尤其是对明暗两条线索的把握:设计教学活动时,通过流程图梳理故事情节,紧紧 抓住主人公的行动线;与此同时,通过归纳总结体现小兔子 Tom情感变化的词汇,引导学 生关注主人公的感情线。整个故事学完之后,还会让学生根据流程图复述故事内容,以此 充分发挥流程图在本节课的作用。 此外,本节课在读前活动中,通过桥形图的类比功能突破了核心关键词 burrow,并在 此基础上通过圆圈图引出“家(home)”的概念。通过和学生一起深入学习故事内容,丰富学 生对“家”这一概念具象和抽象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即让学生体会到“家是温馨的港湾”。 桥形图、圆圈图和流程图的运用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三个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恰 到好处,既服务于三维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将本课定位为绘本阅读课,因此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 力,未能做到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希望后续的设计能增加让学生动手写的活动 让语言的生成从口头转变落实到笔头。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2-22 15:18:4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