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2-22 15:25:07
“鲸”课堂详案(杨森).docx(861KB)
  • 浏览 : 8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0 0 类别 : 其他
“鲸”课堂详案(杨森) 课题名称 鲸 教师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 教师姓名 杨森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信息 第二课时 【课前慎思】 《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科学世界 的大门。 《鲸》一文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表达规范,知识性强。编者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对 所学的说明方法进行梳理和强化。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经过几年来 的学习,说明方法已掌握得较为扎实。教师在此基础上,将学习重点转移到思维能力的培 养上,让学生借助各种可视化思维工具梳理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与写法,构思作文、 修改作文。其中梳理他人作品的文脉、构思自己习作的框架,对学生来讲相对容易,而由 课内外所得信息梳理出须鲸和齿鲸的异同点,以一个新的角度对鲸的相关知识进行再建构 则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挑战。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等。 2. 技能能力 体会文中所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并尝试迁移到习作中,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与规范。 3. 思维目标 (1)运用思维导图快速提炼出课文内容和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提 炼概括的能力。 (2)运用气泡图扩展哺乳动物所具备的特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与聚合。 (3)运用双气泡图画出须鲸和齿鲸的异同点,使学生将有关鲸的碎片化知识通过内在 的逻辑关系进行整理、加工,达到对鲸的相关知识进行再建构,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合 理与准确,并将这种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运用。 【课堂实录】 1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上第 9课《鲸》。(板书课题:鲸)“鲸”字有哪一笔 要特别注意? 生:“鱼”字做偏旁时,要把“横”改成了“提”。 师:昨天大家用思维导图画出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以及运用了哪些说明方 法。我从中选取了几幅思维导图,请大家做简单的点评。 生 1: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形体,而这幅图(见图1)漏掉了这部分内容。 图1课文主要内容与使用的说明方法 生 2:这幅图(见图 2)在鲸的进化这方面的第二层次上,标注的是鲸的生活环境,而 其它方面的第二个层次标注的都是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显得不统一。 图2 课文主要内容与使用的说明方法 师:这幅图(见图3)中有一个调换的符号。这两个主干的顺序有必要调换吗? 生:我认为有必要调换。课文就是先写鲸的形体,后写鲸的进化。我们要按课文的写 作顺序来画思维导图。 图3 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使用的说明方法 师:对。这个同学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换。但是今天,你们会发现老师板书 时画思维导图的顺序,跟你们画的不一样,那是因为你们画的遵循的是课文的写作顺序, 而我今天画的遵循的是我讲课的顺序。 4. 精读鲸之形体,品悟写法 师: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请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介绍鲸的形体时使用 了哪些,它们有什么妙处。 生:“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 鲸。”这句将鲸和大象作比较,让我们知道了鲸真的很大。 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比较句子: 1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2 鲸很大,大得超出你的想象。一提到它,人们就想到了庞然大物。 生:我觉得课文里的这句写得好,第二个句子没有说清楚鲸究竟有多大。 师:用一个我们熟悉的事物与另一个相对陌生的事物作比较,我们就对这个相对陌生 的事物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生:请同学们看到第一自然段的第三句,它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使大家对鲸的体重 更清楚了。 师:这是两个习作片段,请问他们列举数据的方式恰当吗?(出示课件) 一般大型西瓜亩产七千到一万斤左右。小型西瓜一般亩产三千到五千斤左右。 ——选自习作《西瓜》 胡萝卜长 30厘米。我很喜欢吃。 ——选自习作《胡萝卜》 生 1:我赞成第一个片段的表达方式。他说西瓜亩产的时候,用了“一般”这个词, 比较客观,没有把西瓜的亩产多少说死。 生 2: 第二片段的表达有问题,不是所有的胡萝卜都是30厘米长。 生 3:胡萝卜从小长到大,长度一直在变化。 师:对。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述鲸的体重的?(出示课件) 1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2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生 1:两个“约”字说明作者用词非常客观和恰当。 生 2:“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挺宽敞”使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让 大家脑海中能浮现出鲸嘴巴究竟有多大的画面。 5. 研读鲸之习性,自悟写法 师: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形体,用词既准确 又规范,值得我们学习。接下来请大家完成以下自学任务(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第 4到 7自然段,在介绍鲸的生活习性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谈谈作 者运用某个说明方法的妙处或者用词的准确与规范。 (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生 1: “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 30多 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这里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体 会虎鲸很凶猛,食量很大。 生 2:“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这句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主 要”这个词用得好,说明须鲸不只吃虾和小鱼,有时候也会吃别的。我查过资料,须鲸也 吃水母和浮游生物。 师:作者的确注意用词的规范,从它们吃食物的动作也能够看出来。 (指名完成句子填空。) 师:从这些所填的动词,我们可以看出来须鲸吃东西很—— 生:文雅。 师:齿鲸吃东西很—— 生:粗鲁。 生:作者在介绍鲸的呼吸时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鲸从鼻孔喷出的水柱比作花 园里的喷泉,让我觉得好漂亮啊! 生:“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这句中的“必须”用得特别准确,因为鲸 是哺乳动物,呼吸对它来讲非常重要。 师:你的体会非常准确。 生:“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我从“总是”这个词看 出鲸经常聚在一起睡觉,但也不排除遇到特殊情况会独自一个睡觉。 师:你很聪明,能把他人的学习方法迁移过来。大家也要尝试把课内学到的写法迁移 到自己习作中去,这样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生:我在鲸的生长这部分找到了列数字的方法,比如鲸一天就能长三十到五十公斤, 难怪它形体巨大。 师:你在学习时注意联系了上下文,这是非常聪明的办法! 6. 拓展课外信息,深化对鲸的认识 师:这几幅图再现了鲸的进化过程(见图 4)。请大家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中 找出与之相符的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 图 4 鲸的进化过程 生 1:第一幅图的时间是在很远的古代。 生 2:第二幅图的时间是在后来。 生 3:第三幅图的时间是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 师:从第一幅图到第三图经历的时间真是漫长。人们总是“鲸鱼”“鲸鱼”地叫着, 现在我们一起来纠正这个错误吧! (指名完成关联词填空练习。) 生 1: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所以)许多人管它叫鲸鱼。 生 2:鲸到底(是)鱼,(还是)哺乳动物? 生 3:其实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师: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鲸是哺乳动物呢? 生 1: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 生 2: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 师:接下来有一段视频将告诉我们,哺乳动物还有哪些特征?我们一起来把这些特征 记录下来吧,用什么图示合适呢? 生:用气泡图。 师:没错。大家一定要认真倾听,细心捕捉信息。 (视频结束后,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将正确答案逐一呈现在课件上。)(见图 5) 图 5 哺乳动物的特征 师:这个气泡图清晰地呈现出哺乳动物的 9个主要特征,使我们对哺乳动物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我们知道鲸分为须鲸和齿鲸,它们有哪些异同点呢?请大家用双气泡图来记录 下来吧。 (学生画完后,老师将其中的一些作品投影到屏幕上,请大家互评。) 生 1:这个双气泡图(见图 6)须鲸和齿鲸的三个共性特征都画对了,它们的不同之 处没有做到对称。 图 6 须鲸和齿鲸的异同点 生 2:这两个双气泡图(见图 7、图 8)画出了须鲸和齿鲸的六七个共同之处,他把课文 的许多内容都列到上面了。我都想不到这些。 师:(问图 8的作者)你是怎么想到须鲸齿鲸这么多的共性特征呢? 图 7 须鲸和齿鲸的异同点 图 8 须鲸和齿鲸的异同点 生 3(图 8的作者):鲸分为须鲸和齿鲸,那么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所有鲸的共性特 征,所以我把整篇课文都找了一遍。 生恍然大悟,齐声发出“哦!” 生 4(图 9的作者):我觉得大家都忽视了一点,鲸是哺乳动物,那么哺乳动物的特 征就是鲸的共性特征,所以我将哺乳动物的这 9个特征都列到相同点之中了。(见图 9) 图 9须鲸和齿鲸的异同点 7. 借助思维工具,完成写的迁移 师:今天的作业写一篇小练笔《鲸的自述》。请大家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注意语言 表达的准确与规范。写之前要用思维导图画出写作思路。 (学生习作完成之后,进行互批。互批要求先画出思维导图,再根据思维导图写出评 语。) 【课后反思】 1 设计有层次的认知冲突,促进意义学习的建构 认知冲突是指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 矛盾和冲突。没有认知冲突就没有学习的发生,更不可能有思维的发展。认知冲突是思维 发展的起点,也是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潜在的认知冲突常常表现在新知识与旧知识间、 文本知识与生活知识间,常规知识与非常规知识间的矛盾。 本课精心设计认知冲突,做到环环紧扣,步步推进:先是抛出问题“从课文中的哪些 地方能看出鲸是哺乳动物?”这是非常简单的文本知识,再到观看视频,捕捉哺乳动物还 有哪些特性,这是拓展到了生活知识,但依然是浅层次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最后到须鲸 和齿鲸的异同点比较,这时学生的新旧知识间开始出现不平衡,它刺激学生不断调整和建 构新的认知:关于须鲸和齿鲸的相似之处,大部分学生只能从课文局部内容中找到几点信 息,有些学生能将全文重新梳理,找到鲸在形体、生活环境、睡觉方式、生长等方面的特 征;极少数学生能激活刚刚获得的课外新知,将视频中哺乳动物的所有特征纳入其中…… 从学生的反馈也说明即使认知冲突的设计有层次,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方 法地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和架构,而不能仅靠学生的自发自悟。 8. 加强有重点的思维训练,达到写作能力的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如果所 获得的知识不能迁移,那么学习就失去了价值。 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围绕“作者在介绍鲸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有什么妙处 呢?”这个重点展开学习。阅读理解之后向着写作迁移,要求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进 行写作训练,在写作之前要用思维导图画出自己的构思和要用到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写 起来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写完之后,让学生互改作文时,也要求批改者画出习作的思维 导图。借助这个思维可视化过程,批改者能检测出作文的思路是否清晰明朗,使用的说明 方法是否得当。这样通过读、写、改三个环节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作 的条理性得到了强化。它在概括性与逻辑性上远远胜过传统的写作提纲。 【同行评价】 该课程设计合理,能巧妙地使用各种恰当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来进行梳理文章结构,理 解文章内容,将新知纳入旧知,构思写作框架,检测习作思路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 循序渐进的训练。同时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评,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节课,教师的预设严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虽然预设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 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还需要关注课堂生成,并把它当成一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 曾伟红)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2-22 15:25:3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