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思维发展专题专题现行
- 全一册
- 教学设计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曾将“泪”眼“望”山河——杜甫《春望》群诗阅读 教学设计
学段年级 (初中)初二 学 科 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说明 1课时
教师单位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园丁学校 教师姓名 余素素
【教学内容分析】
《春望》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品格与志趣”中《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这首
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
杜甫凝望长安,满目荒凉。题中一“望”字牵出深沉的爱国情,这是中年杜甫饱含血泪代表之作,
表达了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
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
【学习者分析】
学生通过七上《登高》的学习对杜甫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能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但对
“诗圣”“诗史”“忧国忧民”等概念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词义层面,难以达到有深度、有高度的
情感认知。语文课标指出,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层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传授古诗词鉴赏知识,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目前学生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程度距离新课标要
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借助“群诗阅读”以诗解诗,通过“知人论世”体悟诗歌内容与情感,通过
比较阅读深入体悟诗歌内涵,这些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诗歌阅读能力的提
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教学重点)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难点)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品读诗歌,了解杜甫其人,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杜甫群诗对比阅读,掌握“比较阅读”这一赏析诗歌的方法。
三、思维目标
1.借助双气泡图对杜诗中“望”和“泪”的比较分析,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加深对杜甫情
怀的理解。
2.借助群诗阅读,以诗解诗,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一、走进杜甫
1.图片导入:BBC广播公司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封面
教师引导:今年疫情期间,英国 BBC广播公司推出一部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
诗
人》,该纪录片受到了西方民众的喜爱。为什么一位记录了“苦难”的诗人在这个
特殊时期能够为身处疫情灾难的人们带来慰藉?当世界回望历史,找寻杜甫的伟大
我们看到那一双凝望的眼睛,仍在注视着……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通过文化热点事件激发学生对走近杜甫、了解
杜甫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古代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
(杜甫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
2.学生分享课前自学成果(选取优秀成果,投影
展示)
A. 杜甫简介(思维导图)(年代、称号、生平经
历、代表作品等)(图1—图 6)
B. 杜甫生平经历(流程图)(图 7、图 8)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我收集、整理材料,形成对杜甫的初步认识,巩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图 1) (图 2)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 图 3 )
(图 4)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图 5) (图 6)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图 7) (图 8)
二、杜甫之“望”
对比阅读: 《望岳》“青年之望”——《春望》“中年之望”
1.学生自读《望岳》《春望》两首诗,判断两首诗创作于作者哪个人生阶段?
方法支架: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用好课文的“助学系统”。
明确:《望岳》——青年漫游时期;《春望》——中年陷贼时期。
2.学生活动:《望岳》《春望》皆由“望”起,用双气泡图比较两诗的异同(可参加以下角
度)。
方法支架:诗歌比较赏析角度:1.内容、情感比较;2.意象、意境比较;3.手法、技巧比较。
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探讨,小组一起绘制双气泡图;研讨完毕,随机选取小组上台
投影展示成果,(为节省课堂时间)下一组队员汇报可省略重复内容。
设计意图:
1.让学生了解诗歌比较赏析的角度,并尝试运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让学生学会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望”见杜甫
1.《望岳》之望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①教师补充杜甫同时期诗歌《壮游》,学生齐读诗歌。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杜甫《壮游》
提问:通过《登高》和《壮游》两诗,我们望见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明确:青年杜甫——年轻气盛、志得意满、抱负远大、充满希望
②教师补充相关资料,进一步巩固旧知,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志向)
*“岱宗”为五岳之首“泰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秦皇汉武在此封禅,它不仅是
一
座自然雄伟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政治之山。
总结:望雄伟之景,立雄壮之志!
设计意图:
1.该部分是对学生展示的补充和强化。教师可根据上一环节的展示有所取舍。
2.利用已学的旧知(《登高》)带动新知(《春望》)的学习。
2.《春望》之望
问题探究:我们为什么要对比《望岳》和《春望》,从望岳到望长安,我们望见了一
个怎样的
杜甫?
引导预设:在学生对比阅读基础上,通过所“望”之景,进行意象与意境、手法与技巧手法分
析,加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①提问1:杜甫在《春望》中“望见”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
②提 问 2:今日
杜甫所 望,国都破
败,但 昔日长安城
是如何 的?昔日大
唐是如 何的?
对比阅读:学生朗读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
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忆昔》
明确:昔日大唐,昔日长安:国泰民安、都城繁华,盛世昌隆,富足安康……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③提问 3: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对比《望岳》和《春望》,从望岳到望长安,我们望见了一
个怎样的杜甫?
教师总结:我们望见了这样的杜甫,他曾望见过最壮丽的山河,曾望见过最豪情的时代,
曾望见过最意气风华的自己……而此时此刻,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从盛
世到荒凉,从青年到中年,我们望见最悲痛欲绝的杜甫!
然而,面对满目疮痍,他还是无法不去理会、不去看?这样的杜甫,怎能不含着泪凝望?
设计意图:
1.通过补充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加深对杜甫诗歌情感的理解。
2.借助群诗阅读,以诗解诗,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四、“望”中含泪
1.对比阅读: 《春望》之“泪”——《月夜》之“泪”
学生活动:用双气泡图比较《春望》《月夜》中“泪”的异同。
明确:
相同——情感:思念家人
风格:写实
不同——内容上(抒情对象):《月》妻子(柔美),《春望》丈夫(衰老,颓唐)
写作手法上:《月夜》想象,《春望》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
情感上:《春望》更为复杂,既有思念家人,也有感伤家国时事、哀叹自身
2.拓展阅读:“泪”中悲喜皆爱国
学生自读诗歌,谈“泪”中体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背景补充:杜甫距
生命的终结仅有三年,当时一家老小寄身于一条小舟上,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明确:“泪”中悲喜皆爱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总结:为何这山河破碎,杜甫仍一往情深,望中带泪? 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设计意图:
通过“望中带泪”进一步加深对杜甫“忧国忧民”的理解。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五、我望杜甫
1.课堂思考探究,学生自由发言主题,进行分享。
主题:
①我眼中的杜甫。
②为什么一位记录了“苦难”的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够为身处疫情灾难的人们带来慰藉?
③今天,杜甫之于我们的意义。
明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半世穷困漂泊,但他目之所及都是众生。
生在那个多元包容的大唐,杜甫的悲悯关爱更是穿透地域、文化和民族。他懂得世间的悲欢,他
悲悯黎民的命运。而现在,他的诗与他的心,在更广阔的世界流传,收获不少外国知音:“为治
愈我们破碎的世界,团结一致,请读杜甫的诗,这对世界是有好处的。”
2.作业布置——走近杜甫
①推荐阅读:冯至《杜甫传》,进一步了解杜甫。
②以“望”或“泪”为主题,选取杜甫创作的其他诗歌(两首),用双气泡图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
1.以生为本,回归学生情感体验的起点,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2.激发学生进一步走进杜甫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古代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思维发展型课堂”要素分析】
问题情境:
1、引入 BBC广播公司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封面,思考杜甫对于我们今
天的意义,建立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补充杜甫青年时期诗歌《壮游》,让学生在朗读“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中想
象青年杜甫登临泰山时的豪情。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3、教师补充杜甫昔日所做《忆昔》 ,让学生在朗读诗歌中想象昔日长安城与大唐的繁华,
从而理解此刻杜甫“望长安”的心中所感。
认知冲突:
1、《望岳》《春望》皆由“望”起,用双气泡图比较两诗的异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赏析
的方法鉴赏诗歌。
2、思考对比《望岳》和《春望》的原因,从望岳到望长安,我们望见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学会联系分析,加深对诗人爱国情感的体悟。
3、用双气泡图比较《春望》《月夜》中“泪”的异同,激发学生体悟杜甫情感的深沉。
4、在新课导入和新课讲授完毕,设置“我望杜甫”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位记录了
“苦难”的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够为身处疫情灾难的人们带来慰藉,思考杜甫之于我们的现实
意义,进一步强化诗歌的现实联系。
可视化:
1、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自主收集杜甫的相关资料,并借助思维导图或流程图进行资料
整理,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文学常识、背景积累,提高了课堂效率。
2、在学习《春望》这首新诗时,让学生用双气泡图对比《春望》与《望岳》两诗“所望”
的不同,能够直观运用旧知带动新知的学习。
3、让学生用双气泡图对比《春望》与《望岳》两诗中“泪”的不同,能够更清晰直观地发
现《春望》中杜甫更复杂、更深厚的爱国情怀。
4、分析《春望》所望之景时,教师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用概念图进行补充讲解,帮助学生掌
握本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变式运用:
1、在用双气泡图对比《望岳》和《春望》后,用双气泡图比较《春望》《月夜》中“泪”
的异同,进行了诗歌对比阅读的强化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诗歌的对比阅读鉴赏方法。
2、拓展课外诗歌阅读,引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岳阳楼》两诗关于“泪”的诗句,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杜甫“泪”中情感的体悟。
3、在作业布置中继续让学生以“望”或“泪”为主题,选取杜甫创作的其他诗歌(两首),
用双气泡图进行比较阅读,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点。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