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思维发展专题专题现行
- 全一册
- 教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
学段年级 小学五年级(下册) 学 科 科学
教材版本 教科版 课时说明 第四单元第3节
教师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 教师姓名 李梦瑶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着“地球的运动”主题进行,对于相对运动的思考方式要求非常高,但是
又没有上升到清晰掌握概念的程度,而是形成一个相对运动的认识,并且可以通过这个认
识进行推理,这是整个单元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如果想让
学生顺利理解人类利用“傅科摆”证明地球在自转,那么在实验体会的基础上就必须着重
增加思维引导的强度。
在教材内容的上下关联上: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摒弃常识束缚,通过现
象严密的推导出可能的运动模型,这里已经涉及到相对运动的概念。再经过模拟实验分析
哪些假设是可以推翻的,哪些是不能推翻的。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模拟实验是研究宇宙问
题的一种方法,同时也了解了如何建立模拟实验。这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本节课“证
明地球的自转”中也都有使用,提前打下了方法基础。
第二节“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又给本节课打下了历史背景基础,也隐含
了“学说的建立需要现实证据的支持”的观点,为本节课进一步建立“科学是需要证实
的”观点打下基础。本节课还应用到了“摆”这个工具,在上一个单元“时间的测量”的
学习中有四节课都涉及“摆”的内容,已经打下了知识基础。
【学习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初步建立了相对运动的概念,
理解了学说的建立需要现实证据,以及模拟实验的方法。本节课需要实验研究摆的摆动方
向不变的特性,并根据这个特性和“傅科摆”的现象,利用相对运动的思想,推理出地球
在自转,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需要跟学生生活经验产生“联结”,才能更加顺利的
理解。
本节课主线任务是通过“摆不转动”和“傅科实验中摆转动的现象”推理出“地球转
动”,支线任务是实验得出“摆不转动”的结论,也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采取策略帮助
学生保持学习思路的清晰。
对于学生来说旋转方式的相对运动还比较难以理解, 通过推理虽然可以得出地球在动
的结论但是依然不那么清晰明白,所以本节课需要增加更加直观的模拟,让学生对于傅科
摆证明地球自转的过程清晰呈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
自转。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2)通过现场“傅科摆”的记录和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
得出地球在自转的结论。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进一步理解科学是需要实证的;
(2)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虽然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这是人类
思维的力量。
四、思维目标
(1)通过“流程图”帮助学生梳理实验探究过程,保持学习思路的清晰;
(2)通过“桥形图”培养类比的思维能力,在引入部分梳理人类认识地球自转的过
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是需要实证的认识;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推理地球在自转;帮助
学生梳理和理解模拟实验的方案。
重难点:理解傅科通过“傅科摆”证明地球在自转的推理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引入课题 → 聚焦问题 → 实验探究 → 分析推理 → 模拟验证 → 总结拓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上一节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内容,引出证实了地球自转的傅
科和他的“傅科摆”。用“桥形图”进行呈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是需要实证的,
并引出课题——“证明地球在自转”。
(设计意图:创建问题背景,引出课题。)
二、新授:
1. 聚焦问题:在卫星出现之前,被禁锢在地球表面的人们是怎样根据这个现象推理
出地球在自转的。
2. 播放视频“博物馆里傅科摆”,看到现象:摆的摆动方向会均匀缓慢的旋转。
根据现象提出问题:我们上一单元做摆的研究实验,正常情况下摆的摆动方向是
不变的,那如果摆的底座和支架旋转了呢?摆的摆动方向会随着底座转动吗?
(设计意图:现象引发兴趣,创建问题情境。)
3. “摆的实验”研究摆的摆动方向:
(1)对于实验结果进行推测:拿出实验装置,提问引发认知冲突:如果我们旋转摆
的底座,摆的摆动方向会不会跟着底座旋转起来呢?一部分同学会认为可以跟随
旋转,一部分则认为不会旋转,因为跟底座不接触没关系,或是认为小范围跟随。
(设计意图:引发新知识与原认知的冲突,以及学生间不同认知的冲突,激发探
究兴趣。)
(2)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说明记录方法:填写“跟着旋转”、“基本不变”,
出现其他现象填写“其他”并需要口头进行具体描述;
(设计意图:聚焦在是会跟着旋转还是不变,突出主要关注点,减少与主题无关
现象的影响)
(3)分组实验,同时老师分组指导并拍摄视频;
(4)汇总现象:每组派代表填写现象;
(设计意图:可视化展示学生实验的现象,形成统一的认识或是体现少数冲突认
识,为少数问题的分析和同化过程打下基础,借此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分析结论:展示分组实验时拍摄的实验视频,并得出结论摆的摆动方向基本不
变,会有小范围的画圈但是不会跟随底座旋转。
(设计意图:完全符合现象实际的进行总结,体现对于证据的重视,呼应课程开
始时候提出的:科学需要实证。)
4. 呈现问题冲突:
“傅科摆”转动了,但是摆动方向又不会变,这是怎么回事?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看起来他动了,但其实他没动。
有的学生会说出坐汽车的生活体验: “汽车与树”的实际例子(具体);
有的学生还能说出“相对运动”,可以给予肯定,但是不必将概念说明清楚:这
确实是相对运动的现象(抽象)。
用“桥形图”进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推理地球在自转(具体) 。
(设计意图:让难懂的推理过程与现实情境产生“联结”,利用“桥形图”让学
生进行类比,可以顺利完成推理。)
5. 模拟实验验证:
(1)利用“桥形图”说明模拟的方案;
(2)投屏演示模拟实验:以深圳为例进行模拟。
(设计意图:实际模拟加深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傅科摆”的现象说明地球自转
的,利用实际现象帮助学生进行类比和推理。)
三、总结与拓展:
1. 总结“傅科摆”的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 地球自转情况的事实反应拓展:河流冲刷,马桶抽水的旋转方向,激发学生发现
地球自转证据的兴趣。
【板书设计】
【“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反思】
问题情境:
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
1. 在引入部分介绍人类在认识地球自转的历史过程,通过背景情境的创设引出课题,
帮助学生聚焦问题:在卫星出现之前,被禁锢在地球表面的人们是怎样根据这个现象推理
出地球在自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在情境中发问,而且加深了对于“科学需要实
证”的理解。
2. 在新授的开始播放视频“博物馆里傅科摆”,创设傅科的实验情境,帮助聚焦有
关摆的摆动方向的问题,引出后面的探究。学生通过现象的观察能够顺利聚焦到后面的实
验探究,活动目标更加明确。
认知冲突:
本课设计了两次认知冲突:
1. 在研究摆动方向规律的实验前让学生先进行推测,呈现原有认知,在实验验证的过程中
会出现原有认知与新认知的冲突;同时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也呈现了认知冲突。帮助
学生提高探究兴趣和参与度。学生们激烈讨论,仔细实验,对于实验的现象的记忆更
加深刻了。
2. “傅科摆”转动的现象与摆动方向不变的探究结论有冲突,提高了学生在重难点部分的
证实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通过提炼让学生联系身边生活,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产生联
结,突破本课重难点。
可视化:
1. 为了梳理本节课的思维过程,利用“流程图”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实验探究过程:推测结
果→确定方法→探究实验→分析总结,让学生理清思路。但是为了不要打乱主线任务
的思路没有呈现在板书上,呈现在了课件中。
2. 在引入部分利用“桥形图”对于两个重要人物和贡献和经历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帮助学
生理解了“科学需要实证”的观点并且引出课题:证明地球在自转,让学生认识到本
节课的意义和价值。
3. 在类比推理地球在自转的部分利用“桥形图”呈现,一个是将本节课的内容串连起来,
形成紧密联系,学生可以一目了然不胡乱;第二是,利用“桥形图”的类比作用,让
新的推理过程摆的摆动平面与地球表面形成了“相对旋转”,和原有经验汽车和树木
形成了“相对运动”,两种现象产生联系,顺利完成新的推理过程。
4. 在模拟实验部分利用“桥形图”对模拟方法中的原型和模拟物品进行可视化呈现,帮助
学生学习宇宙单元的模拟方法,帮助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的意义。
其他教学反思内容:
以往本节课都是让学生老师感到头痛的一节课,一是因为摆动方向不变的探究实
验不好做,由于摩擦等问题的影响,实验结果不够理想,不够明显;而是因为实验占
据很多时间,导致原来的主线思维过程被打断,以及通过“傅科摆”现象得出地球自
转结论的推理过程比较困难。所以上完这节课很多学生都会觉得迷迷糊糊,似懂非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以下改进:
1. 将实验目标改进得简明化、大略化,因为实验仪器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和综合考虑,
不能够完全研究得到摆的摆动方向的严密的规律,所以直接将实验目标改进为“摆的
摆动方向是否会旋转”的验证实验;
2. 实验总结时,既要得出主要结论,也要尊重实验事实,对学生提出的微小现象进行分析
讨论,锻炼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和符合实际的分析能力;
3. 经过加强思维引导的改进,让学生能够紧扣本课的思维主线,作为重难点的推理过程也
变得更加轻松;
4. 增加了模拟实验环节,虽然推理上可以理解地球自转,但是很难弄懂,不够清晰和直观,
所以增加此环节。设计制作了演示教具,让学生可以在宇宙视角直观看到偏转现象的
发生。这个过程需要解释模拟器材的模拟方法,利用“桥形图”可以清晰的将这个过
程呈现。
【素材资源】
分组实验记录表:
摆的摆动方向是否会跟随底座旋转的实验记录表
(填写“跟着旋转”,“基本不变”,“其他”)
底座和支架的转动情况 摆的摆动方向
转动 90°
转动 180°
转动 360°
我的结论是
班级汇总记录表:
摆的摆动方向是否会跟随底座旋转的实验记录表
(在相应的现象下打“√”)
组别 摆动方向不变 跟随底座旋转 其他
第 1组
第 2组
第 3组
第 4组
第 5组
第 6组
第 7组
第 8组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