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2-23 16:36:52
“输出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丁丽).docx(230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输出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学段年级 (初中)七年级 学 科 生物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说明 第2课时 教师单位 园丁学校 教师姓名 丁丽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知识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路线复杂,生理过程抽象,对 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节教学通过观察与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 观;通过对心脏的结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 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三节的学习,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血液循环 系统的作用还是比较陌生,要掌握其中过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日常 对思维导图、思维图示的应用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运用思维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说明心脏的功能。(重点)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难点) 二、技能目标 1. 通过平板电脑的使用,提高运用思维导图 app做思维导图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三、思维目标 1.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 2.利用MR眼镜展示血液循环系统虚拟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一、习题检测,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我们这几天一直在学习血液循环系统,但你们能告诉我,血液循环系统 包括哪些部分吗? 生:血液、血管和心脏 师:非常好,那现在就来检测一下我们刚学完的血管,请同学们打开全景课堂。 (生:打开全景课堂app,完成练习。师:查看学习情况,讲解错题) 设计意图 1. 用问题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 2. 用习题检测学习情况。 二、思维工具指引,合作学习解决重难点 1.MR眼镜展示血液循环途径,小组构建血液循环途径图示。 师: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血液循环途径,由我们昨天的胜利者来佩戴 MR眼镜,展示给 大家看看血液循环途径。(师指引一学生佩戴MR眼镜,并展示血液循环路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心脏的结构,并思考问题一心脏的结构是怎样的?问题二从心脏 出来的血液有什么特点?问题三随着心脏分支到全身的血管越来越小,思考这些细小分支 有什么作用?血管内的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认真阅读教材,并用恰当的图示展示血液循环系统过程。 设计意图 1. 用MR眼镜给学生沉浸式的感受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提高探 索的兴趣。 2. 结合课本材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构建构建血液循环路径,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同时提高对知识的概 括能力。 2.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系统,完善血液循环流程图。 师:同学们经过小组合作完成了对血液循环过程的流程图,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微课 是怎样描述血液循环过程的。 (生看完微课后,小组合作完善血液循环过程图示。) 各级动脉 …………主动脉左心室 全身毛 细血管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各级静脉各级动脉主动脉左心室 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 血管 静脉血 动脉血 动脉 静脉 ……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 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用多媒体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 动态、真实,给学生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 2.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已经初步得出血液循环过程图示,通过微课学习血液循环系统暴露 出自己学习的漏洞,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完善图示。 3.联系前两节课内容,用概念图总结血液循环系统。 师: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现在请各 小组利用圆圈图找出血液循环系统的相关概念,并以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为主题, 用概念图的形式总结血液循环系统。 (学生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血液循环的各概念,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 系,并用概念图的形式总结血液循环系统。) (1)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的相关概念圆圈图 (2)小组合作完成以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为主题的概念图 右心室肺动脉肺静脉左心室 肺部毛细血管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找出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概念图,促进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深层认知。 4.设置情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情况,那血液循环系统与我们的 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以下问题: (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手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 路径回到心脏?在回到心脏前,它还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 能到达脚趾吗? (2)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3)某人得了中耳炎,口服消炎的胶囊,若被耳部的组织细胞利用,其运输途径是 怎样的? 5.平板电脑及时检测 学生用平板及时检测本课知识。 设计意图 利用平板电脑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让学生讨论,解决组内成员的问题,提 高了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6.评论课堂效果,学生自我评价 生: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构建了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框架,从本课的后 测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个别同学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学 习进行突破。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基,任何一部分都问题都会影响生命活动 的正常进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血液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是否能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老师也能关 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更好地调整教学。 【“思维发展型课堂”要素分析】  问题情境: 情境一:心脏的结构是怎样的?从心脏出来的血液有什么特点?随着心脏分支到全身 的血管越来越小,思考这些细小分支有什么作用?血管内的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及血液从心脏流出后在身体里的变化。 情境二: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手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 的路径回到心脏?在回到心脏前,它还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 达脚趾吗?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某人得了中耳炎,口服消炎的胶囊,若被耳部的组织细胞利用,其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在认识并理解了血液循环途径后,学生利用刚制作的概念图去透彻地分析情境问题, 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  认知冲突: 1、学生通过MR眼镜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后利用流程图初步归纳出完血液循环途径。再 通过多媒体展示并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的变化,让学生对初步归纳与讲解之间产生认 知冲突,纠正自己的流程图。 2、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几节课学习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利用圆圈图整理关于血液循环系 统的相关概念,让学生能够将前面的知识与本节课所学知识获得联系。  可视化: 1、利用MR眼镜展示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借助流程图进行信息提取和梳理,实 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快速信息整理,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生利用圆圈图整理血液循环系统的相关概念,让学生能够将前面的知识与本节课所 学知识获得联系。 3、归纳以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为主题的概念图,构建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的整体框 架。  变式运用: 本节课变式设计集中体现在通过,一、通过MR眼镜观察血液循途径,变换已知条件, 给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再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现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将观察与图形转 换的能力。二、提供多媒体讲述血液循环途径,让学生对已经构建好的图示产生怀疑,旨 在观察学生是否形成正确、完成的知识结构,以便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三、提供情境, 从学生理解和应用“血液循环途径”中易混淆、难理解的地方入手进行层次性递进训练, 旨在发展学生图文转化能力、问题的归化能力等。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2-23 16:36:5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