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2-23 16:41:47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教学设计(陈桦青).docx(1.10M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0 0 类别 : 其他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教学设计(陈桦青) 课题名称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 教师单位 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海德学校 教师姓名 陈桦青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简介】 本课是 2017 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名著导读篇目,第四单元的主题是 “外国名篇名著”。《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标志著老舍小说的成 熟,是五四以来小说中颇受读者喜爱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长篇之—。本课时设计定位 是“语文名著导读”系列活动中的阅读提升课程。 【前期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2017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名著导读篇目,名著导读的教学内容 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名著特点,精选内容,了解名著基本知识;二是借助一部名著,掌 握名著阅读的方法;三是遴选精彩语段,品析语言,感受名著的魅力。 2 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在语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上已经有了一定积 累,但积极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还未养成,表达能力不强,回答问题还停留在一两句话 的简单陈述水平上。 3 教学重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 A.通过阅读,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初步 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B.借助各类思维图示,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 教学难点 准确选择适当的思维图示帮助阅读理解,并通过语言品析,体会小说人物悲剧命运对 生活与现实的借鉴和启悟。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阅读感受祥子的辛酸人生,体会小说人物悲剧命运对生活与现实的借鉴和启 悟。 1. 技能目标 (1)掌握八大图示和思维导图的规范作图方法,并能根据不同阅读内容,选择适当的 思维图示展示阅读成果。 (2)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探究阅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养成良好 的课外阅读习惯。 2. 思维目标 借助流程图、概念图、双气泡图等思维图示,整理归纳阅读内容,加深内涵理解,增 强思维的逻辑性和发散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骆驼祥子》的阅读交流。 关于作者老舍,同学们都不陌生吧?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老舍先 生写的?(《猫》、七年级《济南的冬天》) 那么老师再考考大家,老舍是他本来的名字吗?(是笔名)那他原名是什么?(舒庆 春)他的字是?(舍予)有没有同学知道,“舍予”这个字有什么含义吗?(学生回答, “舒”字拆开、“忘我”。出示 PPT) PPT:【舍予,舍弃自我;老舍,永远地舍弃自我。忘记自己,却凝视生活底层的人 民。】 曾经有人是这样评论老舍的,“他是作家当中的‘骆驼祥子’”。因为老舍是“留自 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作家。他的骨子里是一个非常硬气的人,一直在为国家、为人民 的命运和前程而担心。 今天,我们要讨论交流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部小说,《骆驼祥子》,让我们一起来走 进,老舍先生所深情凝视的一个底层车夫——祥子。 【设计意图】回顾已学课文,从老舍生平及创作风格引入《骆驼祥子》原著。 2 阅读交流 1 由厚读薄:阅读成果小组展示 A.思维导图示例 总结:通过思维导图,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快速地对作品进行——归纳整理、搭建框 架、提炼重点 B.学生作品展示 上课之前,老师布置了让同学们用思维图式或者思维导图表现阅读的成果,大家做得 非常认真。现在,想请 3位同学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小组的作品,说说主要是围绕什 么方面进行设计的。 学生思维图示精选: 图1 思维导图:《骆驼祥子》简介 图2 流程图:“三期三落”主要情节 图 3 概念图:全书人物关系 图 4 双气泡图:祥子的形象特点 点拨:指出优缺点。作家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清晰、一目了然;提炼出了 几种人物关系,且关系突出、层次分明;作家作品介绍丰富详细、对故事情节的梳理非常 细致、完整。 总结:从同学们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大家对于这部作品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并 且用思维的工具,把庞杂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做到了把书“由厚读薄”。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根据信息整理需要,选择和运用不同思维图示类型,将庞杂无 序的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归纳。 2 由薄读厚:探究人物形象 A.从“心电图”说起(4+8) 在同学们提交的作品里,老师发现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图,它用的不是我们标准的图式, 有点像心电图一样的,这是罗定宇小组提交的作品。这个小组有没有同学可以说说,你们 为什么这样设计? 图 5 学生绘制的“心电图” 点评:非常有创意,而且简洁明了,这其实是流程图的一种变形,通过与作品相结合, 我们把流程图的特点和祥子一生的三起三落联系起来。那下面我们就借助这张图,试着来 “把书读厚”。 提问:我们说过,把书读厚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咬文嚼字、情景再现、联想想象、 联系比较、填补空白等等,现在我们用这些方法走近小说的主人公——祥子。 PPT上呈现 的是原文中的几句话,请大家在书本中找一找,这几句话分别对应祥子“三起三落”中的 哪个阶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品析。 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点拨:动作描写,祥子经过三年的积攒,终于用自己的钱买了第一辆车,激动之情溢 于言表。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工作怀有极大热情的,充满生气的祥子。  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呢 ? “凭什么?”祥子喊了出来。 点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第一次车被抢,当时的环境,祥子说再弄一辆车又是几 年,但那些兵可以把祥子的车随随便便抢了去。祥子多么地委屈、辛酸、愤恨!  自从一到城里来,他就是“祥子”,仿佛根本没有个姓;如今,“骆驼” 摆在祥子之上,就更没有人关心他到底姓什么了,有姓无姓,他自己也并 不在乎。 点拨:用骆驼换车后,同学们能不能想起来,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还有什么人是 没有姓名?(阿长)姓名其实是一个人的身份认同,这个时候,不仅别人不在意祥子,连 他自己也觉得不重要了,他在悄然发生变化。 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象要立定在水中,不知 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点拨:祥子第三次得到车之后拉车的情景。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表面上是在与天 搏击,实际上是在与自己搏斗。此时,在暴雨里,虽然路还在脚下,但是心中的路已经茫 然。  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 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设计意图】运用图像串联原著主线,把握人物命运,品味语言特点。 B.总结祥子人物形象:双气泡图的应用 过渡:循着祥子的足迹,我们发现,祥子一开始不停地去找寻人生里的春天,然而却 一直在严冬的轮回里。生活三番四次的打击,使他彻底变了一个人。 板书:变 PPT:祥子变了(3+4) 祥子本是一个 的车夫,但在理想破灭后变得 。 大家总结得非常好,正如书的结尾所说,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 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就这样变成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人。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变化如果要用我们学过的一种思维图式来表现,可以画个怎样的 图?(双气泡图)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把这个图画完整。 【设计意图】运用双气泡图,联系人物前后变化,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C.对比阅读:英译本结尾 过渡:一个曾经那么幸福、快乐、有斗志的、像春天一样有生气的人,变得如此狼狈、 如此堕落,足实让人反思。归根结底,你认为祥子堕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黑暗的社会。师: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给大家看看小说的另一个结局—— PPT:【英译本结尾】(5) 提问: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局?或者说你更愿意相信哪一种结局? 学生意见(3—4个)。 让我们来听听作者怎么说。 PPT:【“在书里,虽然我同情劳动人民,敬爱他们的好品质,我可是没有给他们找 到出路;他们痛苦地活着,委屈地死去。这只是因为我看见了当时社会黑暗的一面……” ——老舍】 作者深情凝视底层人民,可他依然说他无法给他们找到出路。是因为看到了——“当 时社会黑暗的一面”。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作者在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在沙漠里养不 出牡丹来!” 板书:前面我们看到了祥子跌宕起伏的一生的变化,然后有一种东西却始终不变,它 一直都存在,并吞噬着底层百姓所有的热血和希望。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当时黑暗的 社会,那种吃人、黑暗、腐蚀人心的社会风气。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深化主题理解。 3 总结 提问:这节课的学习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收获?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和同桌交流一下, 稍后我请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意见(3—4个,引导其分别从信息整理、文本解析、思维发展等角度总结)。 今天,我们用各种思维图式和思维导图,把一本名著“由厚读薄”,然后又“由薄读 厚”。最后,老师想给大家推荐老舍先生的其他书,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对当时的社会有 一个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我们也可以继续用这些思维工具,来辅助自己的阅读,让我们的 课外阅读更有质量,更高效。 PPT:【拓展阅读,推荐书目:《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 希望大家读书能读出一本书应有的深度和分量。同时,更希望大家能读出广度,主动 去阅读老舍先生其他作品,以更全面完整地认识他的创作。 这节阅读交流课我们就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 【课后反思】 本节课方案设计落在一个“导”字上,即借助思维工具,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合 作、自主探究。文学名著导读课,不能变成教师的讲座课,教师的作用在导,而不在讲。 设计中两个最主要的部分“由厚读薄”及“由薄读厚”,均以思维图示为主要工具,学生 在思维图示的帮助下,整理文本内容,拓展阅读思考,对原著理解层层深入,符合由浅入 深,由泛读感悟到精读深思的阅读规律。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提升,是方案设计的核心原则。教师引而不发,引导学生 讲述情节、品析人物、探究问题和鉴赏精彩片段,学生在合作探究,思考讨论的过程中, 既通过思维工具的运用完成了对名著的阅读鉴赏,又在思维实践中熟悉文学作品阅读的基 本理论与方法。 导读重点放在人物解读和主题探究,此时思维图示的正确运用至关重要,正确选取合 适的思维图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本节课希望引导学生对作品人物和主题作多 角度多层面解读,课堂上通过八大思维图示和思维导图的运用,学生在更高平台上再读和 再理解作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读书明理,而不是做两脚的书柜。 同时,我对此方案亦有两点顾虑:一是不同小组在有限时间内自主选择、合作绘制思 维图示的操作难度,一是对超越时代的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难度。但跳一跳摘桃正是学习 的快乐所在,克服困难而能完成这两项学习要求,也使这次教学实践增了一份学习过程的 另类收获。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2-23 16:41:4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