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 14课《小蜗牛》教学设计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吴庆洲
《小蜗牛》教学设计
学段年级 (小学)一年级上册 学 科 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说明 2课时
教师单位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 教师姓名 吴庆洲
【教学内容分析】
《小蜗牛》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课文写了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妈妈让她到春天的小树林去
玩,但是她看到的却是夏天的景色;妈妈让她去夏天的小树林摘草莓,她却看到了秋天的景色;接下来妈
妈让她去秋天的小树林里采蘑菇,她却又看到了冬天的景色。通过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
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
阅读。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
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
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四季的认识还很模糊,特别是作为南方的深圳气候本身就不是那么明显,这就更增加了
学生对四季特点理解的难度。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四季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还可以对
小蜗牛多一些了解。但是,整册中这是第一篇没有全文注音的“长篇”,对于初学的小学生要标注段落和
读通全文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课文拼音认识本课 12个生字,认识“王”字旁
借助课文注音、四幅插图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全文,标注段落。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画 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重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小蜗牛爬行慢的特点,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在生活、学习中学会自立。
四、思维目标
借助流程图、复流程图、气泡图等,通过提取信息、整理信息,能推断“小蜗牛没有像妈妈说的那样
做到”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不要拖拉、碰到具体的情况要学会独立思考、自己拿主意。(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复习
(一)
小树发芽 长满叶子 树叶变黄 树叶全掉
碧绿碧绿 长着蘑菇 地上盖雪
几颗草莓 几个蘑菇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复习词语,为下一步的回忆课文、读通课文做准备,扫清障碍。
(二)回忆课文
1.读完这些词语,你能回忆起小蜗牛什么季节去到森林,看见了什么?
2.齐声朗诵全文,对照复流程图,与自己所想到的是否有什么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朗读、回忆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小蜗牛去到小树林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感
受各个季节的特点,从而感受不同的季节有各自代表的景物。
(三)练习说话
小蜗牛( )季节出发,妈妈要她做( ),走到小树林看见了( ),结果是( )。
【设计意图】训练一年级的学生说完整话,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可以设计好说话的
框架,这样,学生就会说得有条理,逐渐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提取信息,理解动词1.小蜗牛看见小树林的变化是怎样的?朗读课文,边读,边用○把小树林变化的词语圈出来。
发芽、长满、变黄、全掉。
从小树林的变化中,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每个季节的特点是什么,用词语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全文,学生从课文中抓住主要词语。结合四季图构成的流程图,从重点词语中
初步感受具有四季特点的代表景物从而了解季节的不同特点,学生也从中学到提取信息的能力。
2.妈妈要小蜗牛去小树林干什么?边读,变用£把小蜗牛的动作圈出来。
同样是把东西取到手,为什么草莓要用“摘”,蘑菇要用“采”?你能通过观察图片,说一说吗?
摘,选取 采,挖取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妈妈与小蜗牛的对话,了解蜗牛妈妈要求小蜗牛什么季节去小树林敢什么,学
到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观察图片感受动词的准确运用,并能准确区分动词的用法。3.小蜗牛四个季节都去了小树林,看到了小树林不同的景色,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对照文中
四幅插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吧。
要求:用上“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什么)季节从家里出发,爬到小树林,看到了小
树林(怎样),还看到了(什么),可是,没有(做什么)就往回爬了。”的句式,把话说完整。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老师设定的句式说话,感受小树林的不同景色特点,这是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思维
能力的一种方式。然后,再让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季节,并说说为什么,那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4.四人小组分工:一人选一个季节说一说,合作把小蜗牛四季都去小树林所看到的景色讲完整,再加
上自己的动作演一演。
【设计意图】通过演一演,进一步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理解动词的应用和说话的训练,提高学生的
表演能力。
三、整合信息,推断原因
小蜗牛四个季节都去了小树林,看到了小树林不同的景色,可是都没有像妈妈说的那样做到,为什么
呢?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吧。你从哪个句子中最能体会得到?
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要写“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设计意图】从整篇课文得到的信息重新整合起来,然后推断原因,这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反
推的方式,也就是逆向思维能力,从而找到根据、找到理由。
四、对比阅读,体会特点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蜗牛?
2.你做过这样的小蜗牛,你想对小蜗牛说些什么?
3.你身边有这样的“小蜗牛”?你想跟他们说些什么?
4.把这一课跟课文《四季》对比阅读,代表四季特点的事物都有哪些?
是啊,如果做事情之前没有想好, 说话的时候就无法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做事的时候就不知道
自己想要什么。小熊和小猴子的故事都提醒我们,要养成好的习惯,做事前思考清楚,有明确的目标。
【板书设计】
【“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反思】
问题情境:
课文本身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蜗牛妈妈与小蜗牛的对话展现了小蜗牛四季去到小树林的
故事情节就是教材给我们创设的“工具性情境”。
认知冲突:
这节课中,设计了两次认知冲突,目的是激发学生寻找原因、更好地思考,给学生有了恍然大悟的效
果。
可视化:
这节课中,在回忆课文内容用了复流程图,在理解词语中用了流程图,在寻找原因、小蜗牛是怎样的
用了气泡图、双气泡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发展思维。
变式运用:
这节课中,设计了与所学课文《四季》的对比阅读变式,目的是通过对比,感受到其他代表四季的景
物,发挥想象,激发思维,对比阅读,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和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