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2-23 17:20:11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董宁).docx(649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学段年级 ( 小学二年级 ) 学 科 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时说明 第一课时(共一课时) 教师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教师姓名 董宁 【教学内容分析】 《夜宿山寺》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二首》其中的 第一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是学生接触 的第四首李白的诗作,学生对于李白古诗的风格已有初步了解。本诗夸张浪漫,想 象瑰丽、气势磅礴,凸显了李白善用夸张、想象的写作风格,适合引导学生将其与 前期所学的李白诗歌合看,实现对于古诗学习的思维工具化、自动化。与此同时, 诗词语言质朴,文辞与插图相呼应,适合开展“隐性思维显性化”教学。通过气泡 图、桥形图等显性化图示,辅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落实本单元 语文要素。 【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量,对于李白的一些著名诗作有基本认识。 但学生对于诗词学习满足于能够背诵,对诗意理解也较为浅显,很难形成自己清晰 的体验。这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根据诗文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仍有 差距,需要老师提供思维工具,辅助其想象画面,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宿、寺”6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重点) 2.通过《夜宿山寺》与《望庐山瀑布》的比较,初步掌握写景类古诗的鉴赏方 法。(教学难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 四、思维目标 1.借助桥形图,引导学生归纳发现李白诗中常用虚指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夸张 效果,发展类比思维。 2.运用双气泡图,加深学生对《望庐山瀑布》、《咏华山》与本诗异同的理解, 提升迁移能力,发展比较和对比能力。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图1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一、起:高楼处处都可见 1.猜诗人:教师出示几个信息(唐代、诗仙),学生猜测是哪位诗人(预设:李白)。 2.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李白,形成圆圈图(图2)。 3.地图引入,交代背景: 出示李白旅游的足迹地图。交代登山游览,借宿山寺的背景。 (2)教师板书,读准课题。读准“宿、寺”。 (3)理解课题:说说诗题的意思(重点字义 “宿”:住)。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圆圈图唤醒学生认知中关于诗人李白的旧有图示。通过猜谜, 激发学生了解诗人,走进古诗的兴趣。 图2 诗人信息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二、承:欲上高楼探究竟 1.一读 读通读顺 (1)读准确: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确吗?开火车检查学生读音。 (2)聚焦生字,归类识字。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分类标准( 前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结构), 画树形图(图3)识字。 (3)字词归诗,读流利。 【设计意图】以树形图将本课要学的二类字进行分类梳理,引导学生通过“平翘舌音”、汉字结 构等分类标准,有意识地归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发现字理规律,提高归纳思维能力。 2.二读 读出节奏与韵律 (1)带休止符读。 (2)指名读。指导:音断气连,抑扬顿挫。 (3)师生、男女接读。 三、转:天上人间共起舞 1.三读 读出大意 (1)抓住关键词,形成画面: 引导学生把诗读成一句话,一首诗读成一个字(高) 【板书:高】 (2)引导学生发现诗中还有一个字是也是“高”的意思(危) ①出示词典释义,此诗中是“高的”,学生谈理解。 ②出示字源演变,书空。 【设计意图】将诗浓缩为句,句浓缩为字,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字的方式 理解诗的大意,从而为下一步提出教学主问题“从哪些地方体会山寺之‘高’”做好铺垫。 2.四读 读出画面 (1)再读全诗,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能体会了山寺之“高” 预设1:百尺 2 李白真的拿尺子去量了吗?真的是一百尺吗? ②虚指,夸张。激活学生旧学,引导利用桥形图领悟李白的虚指用法(图 4)。【板书:高 百尺】 3 朗读指导:夸张,重音。 【设计意图】用“百尺整,真的用尺量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用桥形图启发学生类比 联想到李白其他诗作中的虚数用法。新学带旧知,使学生对虚数夸张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锻 炼了学生的类比思维,举一反三。 预设2:手可摘星辰 (1)摘 ①引起质疑是否可替换为“碰、摸”。通过对比发现“摘”的轻而易举,和私心想要拥有 的喜爱之情。 【板书: 摘】 图3 分类识字 图4虚数用法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②动作表演,再现画面。 ③引导:一个“摘”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楼高,还让我们体会到李白站在如此高的楼上, 面对满天星辰的美景,内心的欣喜。 【设计意图】结合低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好、肢体语言丰富的特点,在课堂中拿出实体的“星星 灯”,在动中学。学生通过动作和替换训练,感受动词“摘”用词的精到之处。 (2)星辰 ①联系旧学,出示句子: 【板书:星 辰】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日月潭》) ②引起思考:日月潭和山寺同样看得到星星,日月潭的晨星,摘不摘得到?为什么?(天边, 隐隐约约) ③“如何”问题,想象说话:如果是你,站在高高的山寺上, 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星辰? (3)引导:能这么近距离地欣赏天上的星星,我们所站的山寺是多么得高呀! 【设计意图】以部编版教材的整体观,关联本学期前面学过的课文《日月潭》,将其中描写星光 的语言同本诗中的语言进行对比。一方面,润物无声地使学生感受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不同美, 借用“如何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用现代汉语口头表达诗意,紧扣教学目标——用自己语言描 述诗意;另一方面,通过对比,锻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字,想象不同的画面的能力,从而再次感 受到山寺之高、距离星星之近,紧扣教学主问题:——从哪些地方能体会了山寺之“高”。 预设3: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结合阅读经验,丰富画面: ①根据你阅读过的民间故事,天上住着哪些人? ②补充关联词,丰富想象。 【板书:不敢 语】 例句:李白唯恐惊动(正在修行)的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 惊扰(正在跳舞)的嫦娥,所以 惊醒(正在睡觉)的猪八戒,所以 …… (2)朗读指导:神仙们在如此近的距离怡然自得,所以怎么读不会惊扰到他们?(轻、慢) 【设计意图】借助想象“惊扰神仙”的语用训练,再次落实“想象画面,获得初步情感体验”的 教学目标和单元语文要素。进而将理解与想象的画面融入朗读,强化古诗朗读,以读促学。 2.四读 读出感觉与情绪 1.体会情感,想象画面:补充李白的心情,体会朗读语气。 惊叹,喜爱:高声调—小心,轻柔:低声调。 2.教师:让我们把整首诗完整地读一遍,记得要读出楼的高。 四、合:文采承殊叹高楼 1. 合看全诗,李白通过夸张的手法和绝妙的想象,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李白夜宿山寺, 身临高处的读题感受。高百尺、摘星辰、不敢语,这些奇妙的想法让这首诗变得情趣盎然。 2.补充圆圈图:学完这节课,你对李白又有了什么样的新的认识?(预设:虚指、夸张、想象)。 【设计意图】完善导入时的圆圈图,引导学生复盘整课,将新学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体系,完 成新图示的输入、吸收。 3. 联系旧知,对比画面。创设情境:李白热爱游览名山大川。他在登庐山时,也诗兴大发,以 夸张的想象写下了名作《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使用双气泡图(图 5), 比较《望庐山瀑布》 与《夜宿山寺》两诗的异同。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用双气泡图比较李白两篇诗作,引导学生关注夸张、虚数、想象等李白写景时的创 作特点。同时,利用可视化形式,启发学生可以从内容、情感、写法、形式等角度鉴赏古诗。激 发学生鉴赏古诗的审美兴趣,授之以鉴赏方法。 【作业设计】 朗读《咏华山》,利用双气泡图,比较《夜宿山寺》与《咏华山》的异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自主迁移课上所学的古诗鉴赏的方法,加以迁移,巩固,运用。学生再次锻 炼使用双气泡图这种可视化工具,归纳同类写景诗的夸张写法,强化比较思维;同时,通过比较, 以寇准的古朴平白的文风作为变式,加深对李白“想象瑰丽”这一特点的感受与理解,品味圆圈 图中“诗仙”、“想象”等李白风格的独特性。 图5 双诗比较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思维发展型课堂”要素分析】  问题情境: 以圆圈图围绕李白提供信息,激发学生兴趣,猜测诗人。再聚焦诗人“爱旅游”的信息,给 出诗人生平旅游足迹图,创设“游览名山大川”的情境,导入诗题《夜宿山寺》。 目的是通过圆圈图唤醒学生认知中关于诗人李白的旧有图示。通过猜谜,激发学生了解诗人、 走进古诗的兴趣。通过旅游足迹图,从诗歌的写作背景入题。效果很好,高效率地调动了学生的 开课兴趣。  认知冲突: 在讲解“高百尺”时,提出“楼是否真的整整一百尺那么高?李白是否拿尺量出来的”的问 题,学生发现用已有的“从表面字义理解古诗”的方法无法解决,产生了认知冲突。目的是使学 生内心处于不协调状态,刺激学生加深思维的深度,增强思辨意识,以自己的理性思考自主地理 解“虚数”夸张的概念。课堂实践时,学生先是一愣,接着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自己更理解“百 尺”了。程度较好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虚数”夸张手法的定义。  可视化: 本节课中多次使用了可视化工具。 1. 在开课和结课时,提取李白的相关信息时,两次使用了圆圈图。学生能围绕李白联想到 很多信息,锻炼了联想思维。 2. 在讲解“虚数”的用例时,使用了桥形图。学生能借助桥形图的引导,联想到课内旧学 中“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一名女生提出了课外积累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表明学生不仅理解了“虚数”的概念,也能反向思维,从旧学中找到 其用例,锻炼了类比思维。 3. 识字环节设计了树形图,将本课要学的二类字进行分类梳理,引导学生通过平翘舌音、 汉字结构等分类标准,有意识地归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发现字理规律,提高归纳思 维能力。 4. 双诗对比两次使用了双气泡图,教学设计时注重层次性。 ① 课内比较《夜宿山寺》与《望庐山瀑布》时第一次使用了双气泡图,锻炼学生对比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归纳思维。用双气泡图比较李白两篇诗作,激发学生发散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夸张、虚 数、想象等李白写景时的创作特点。同时,利用可视化形式,启发学生可以从内容、情 感、写法、形式等角度鉴赏古诗,激发学生鉴赏古诗的审美兴趣,授之以鉴赏方法。 ② 课下家庭作业第二次设计了双气泡图。使学生自主迁移课上所学的古诗鉴赏的方法 加以运用,清晰地呈现学生的比较思维结果。  变式运用: 在家庭作业中,设计了将寇准《咏华山》一诗与本课李白《夜宿山寺》的变式运用。《咏 华山》作为本课所学夸张手法(与星星、神仙相比)的一种变式(与其他山、红日、太阳相 比),使学生对夸张手法这一知识进行有层次的深入加工。学生通过变式运用,举一反三, 对古诗鉴赏方法进行迁移。此外,感受寇准的古朴平白的文风,加深对李白“想象瑰丽”这 一特点的感受与理解,品味圆圈图中“诗仙”、“想象”等李白风格的独特性。 【素材资源】 1. 课上练习单 2. 课后练习单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2-23 17:20:1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