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思维发展专题专题现行
- 全一册
- 教学设计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学段年级 初中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教材版本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课时说明 1课时
教师单位 深圳市南山区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 教师姓名 程欣欣
【教学内容分析】
《一棵小桃树》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主题是
“生活哲理”。本单元的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字里行间都闪烁着哲理的光彩,文中都直
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启迪。本课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叙写黄昏
时分坐在窗前,看风雨中摇曳的小桃树的情景,中间采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
人生经历,借此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课文饱含深情、含蓄隽永,透过小桃树不平凡的经历,写出了一
段人生故事,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学习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课《紫藤萝瀑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描写景物的方法和记叙的顺序,对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做了铺垫。本课旨在借助思维工具,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以及课堂
中默读、诵读、比较阅读中增强阅读的自我感受,引导他们去发现“我”与小桃树之间的特殊情感联系,
从而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我”对小桃树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
(2)通过“词语替换法”,深入感知作者对小桃树寄寓的情思。(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小桃树寄寓的情思,体会作者对人生理想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
四、思维目标
借助思维图示,引导学生对文本重要信息进行比较、梳理,把握小桃树的经历和自身成长经历间的关
系,加深思维深度,拓宽思维广度。
【教学设计思路】
1.由“莲”和“紫藤萝”这些学生熟悉的话题导入,联系第五单元的主题——“生活哲理”,激发学
生的思考。2.融入流程图的思维工具,帮助学生梳理出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3.一棵看似平平无奇的小桃树,作者却花了如此多的文字来描写,为什么呢?通过构建认知冲突,引
导学生思考,同时借助圆圈图研读文本,分析出家人们对待小桃树的饿态度。4.通过抓文段中的关键词,以及替换比较的方法,利用圆圈图分析出“我”对小桃树的别样情感——
感激。借助贾平凹成长经历的流程图,比较小桃树生长流程图,找到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借助双气泡图
比较小桃树和“我”的异同点。5.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的描写和叙述,从而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此为托物言志的写作
手法。利用桥形图这种思维工具作为指引,回忆学过的散文、古诗中,演化成了作者情感志趣的一些意向,
拓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1.旧题导入,激发思考
师:一枝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让人感受到其精神的高洁,一树繁茂盛开的藤萝,带给人精神的宁静和
生的喜悦。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生长在院子角落里的一棵小桃树,看看他给作者贾平凹先生带来了什么?
你又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已学课文,自然引入新课,同时通过类比和提问,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探索求
知的欲望。
2.融入思维工具,整体感知
师:昨天预习我们已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将课文中体现小桃树生长过程的句子绘制成了流程图。
上午老师在检查的时候选择了两份作业想和大家分享一下(PPT里两份作业比对),请大家来观察一下这
两份作业,看看有什么不同,你比较支持哪一份?
图 1 流程图:小桃树生长阶段
图 2 流程图:小桃树生长阶段
生:学生结合自己的作业来发言表态,其他同学补充。
师:小结:绘制流程图时步骤要完整,描述要准确。
【设计意图】预习活动,锻炼学生在进行整体感知课文时,提取信息和逻辑梳理的能力,同时通过
对比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绘制流程图时步骤要完整,描述要准确。
3.构建认知冲突,研读文本
师:大家的思维都相当活跃,也都很有想法。从生长过程来看,你觉得这样一棵小桃树有什么特别之
处吗?我们校园里的树木甚至还经历了台风和暴雨的袭击呢!可是作者竟然花了如此长的篇幅来写这样一
棵小桃树,看来它一定不简单。对于这样一棵生长在院子角落里的树,我们一家人对它的态度是否完全一
致呢?谁对小桃树的态度截然不同?(认知冲突一)
生:不一样;我。
师:非常棒!以对待小桃树的态度为标准,我们可以分别画出对应的圆圈图,中心词分别是“家人们
对小桃树”以及“我对小桃树。”现在老师来把大家分为两大组,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小组交流讨论,各
自完成相应的圆圈图,时间为 3分钟。(教师在各组分别选取一幅圆圈图拍照并进行希沃投屏。)
师:(投屏后)其他同学对这幅圆圈图是否认可?
生:表达意见(结合原文),认可则直接阐述,反之则提出修改意见,使更贴切或准确,最后教师征
询原圆圈图作者意见是否同意。
图 3 圆圈图:家人们对小桃树的态度
【设计意图】在任务驱动下,圆圈图有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考,在从课本中找到问题解决的依据的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4.抓住关键词,品析情感
师:刚刚老师发现有好几个小组都关注到了一个词语——“没出息”,看来这个词很关键呢,细心的
同学应该会发现,我们课本中第二条批注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请大家看到批注所指的第四段话,我们一
起来齐读一遍吧。
生:集体读
师:有没有同学给大家点拨一下,小桃树“没出息”体现在哪里?
生:个人先说然后其他同学补充。
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知小桃树的形象:(1)“很委屈”——小桃树长得丑、不健康、瘦弱;
(2)“瘦瘦的”“黄黄的”——小桃树很不健康,联系形容人时用到的词语“面黄肌瘦”
(3)“紧抱着身子”——回想自己有无紧抱着身子的体验,是在什么时候(感知小桃树的无助、弱小)
。 (4)“拱出一点嫩绿儿”——将“拱”替换成“长”,引导学生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此处体现小桃树
生长环境恶劣、生长空间狭小)。
生:体会了词语背后的意义后,进行个别读,全班读。
师:大家分别从形态(“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瘦瘦的”)、颜色(“黄黄的”)、动作(“拱出
一点嫩绿儿”)、神态(“很委屈”)等方面有理有据进行了说明,的确让老师不得不信服啊!这样一棵
“没出息”的小桃树,在“我”的眼中它好像并非如此,不信,我们来看看第二组同学的圆圈图。
生: 说明圆圈图中相关词语在原文中的体现。
师: 其他同学对这幅圆圈图是否认可?
生:表达意见(结合原文),认可则直接阐述,反之则提出修改意见,使更贴切或准确,最后教师征
询原圆圈图作者意见是否同意。
然后体会情感,进行个别读、集体读。
图 4 圆圈图:“我”对小桃树的态度
师:“执着地相信”“可怜”“爱怜”这些词语都比较容易理解,可是“感激”这个词似乎值得我们
去细细品味一番呢,请大家看到文章最后一段,我们齐读一下。
生:齐读课文。
师:可见,面对同一棵小桃树,家人们有的嘲笑它,有的嫌弃它,而“我”,却对它是情有独钟,甚
至还特别感激它 。“我”为什么要感激小桃树呢?(认知冲突二)
生:可能与作者的经历有关。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是否真的如此,请大家拿出我们在预习时已搜集整理好的贾平凹的生平
经历的流程图。老师也想分享一张我们班同学绘制的流程图(展示)。
图 5 流程图:贾平凹成长经历
师:观察作者的成长经历,你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成长的经历是比较坎坷、饱受磨难的。
师:(课件上同时展示两幅流程图)和我们之前绘制的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流程图对比观察,你有没有
什么新发现?
生: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小桃树的生长过程非常相似。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听你这么一说,那我觉得二者还可以对比一番,我们可以选择哪一
种图示呢?
生:双气泡图(思考后发言,比较小桃树和“我”的异同点)。
图 6 双气泡图:比较小桃树和“我“的成长经历
【设计意图】对语言进行品读鉴赏,这是语文课堂里对文本和文字的回归,也是借助思维图示这种
工具来对语文学科基础的还原。“学贵有疑”,课堂上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有价值的思考性的问题,既
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而采用双气
泡图,有助于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发现小桃树和“我”之间的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5. 思维工具指引,拓展思维
师: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咱们一步步向前迈进,老师真是忍不住想给大家掌声呢。
看完了这张更为直观的双气泡图之后,相信大家都能发现小桃树和“我”之间的不解之缘,我们甚至还可
以说,小桃树折射出来的就是另外一个“我”。而作者通过对小桃树进行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
意愿,这种手法我们并不陌生,大家回忆一下,叫什么呢?
生:托物言志。
师:一棵普通的小桃树却如此地牵动作者的心,其实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在很多地方它都能给
予我们无声的启迪。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散文、古诗中,还有哪些事物巧妙地演化成了作者情感志
趣的寄托(课件上出示桥形图)?
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桥形图上进行生成)。
图 7 桥形图
师:小桃树生长在角落里,曾被看不起也曾遭受风吹雨打,但最后它仍倔强地成长,甚至还绽放出花
朵来。生活中你有过不被看好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目标的经历吗?
生:分享生活经历。
师:看来我们每一位读者,也和作者贾平凹先生一样,能与这棵顽强不屈的小桃树产生诸多的共鸣,
我们体会到了小桃树身上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也希望大家能将它们带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人生,唯
有努力和坚持不被辜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能绽放出一树繁茂的花朵。
师:布置作业1.推荐阅读:《丑石》《一只贝》(贾平凹);
2.写一写:结合课堂所学和个人经历,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熟知的课文建立起横向联系,引导他们在类文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和加深理
解托物言志手法的恰当运用。同时也利于激发学生由物及人、由此及彼的思考。
【板书设计】
【“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反思】
1. 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钻研文本,更好地将已学过的知识或自己的切身经历与课堂所
学联系起来,建立文本与实际生活之间的链接,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在品析
“瘦瘦的”“黄黄的”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形容人时用到的词语“面黄肌瘦”,来体会小桃树生长得很不
健康;在品读“紧抱着身子”时,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有无类似的体验,是在什么时候,进而更充分地去
感知小桃树的无助、弱小。以及联系小桃树生长在角落的不堪环境,和它曾被看不起也曾遭受风吹雨打,
但最后它仍倔强地成长,绽放出花朵的蜕变,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曾有过不被看好但通过自己的
努力最终实现目标的经历,也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们把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更好地与自己的个
性化体验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同时也利于激发学生由物及人、由此及彼的思
考。
2.认知冲突: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设置了两处有层次的认知冲突想要激发学生去深入思考。先是抛出问题“从生
长过程来看,你觉得这样一棵小桃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校园里的树木甚至还经历了台风和暴雨的袭
击呢!可是作者竟然花了如此长的篇幅来写这样一棵小桃树,看来它一定不简单。对于这样一棵生长在院
子角落里的树,我们一家人对它的态度是否完全一致呢?谁对小桃树的态度截然不同?”激发了学生找寻
关键信息的兴趣,但这也仅仅属于浅层次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随后我设置了第二处认知冲突:面对同一
棵小桃树,家人们有的嘲笑它,有的嫌弃它,而“我”,却对它是情有独钟,甚至还特别感激它 。学到
这儿,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激发学生调整和去建构新的认知,探讨造成这种情感差异的原因,这就要求
学生结合预习所得,联系文本去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师稍作点拨后,学生能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更全
面更有意义的建构。
3. 可视化:
在本课教学中,根据课堂需要,我在多处运用了可视化工具。首先,通过引导学生抓文段中的关键词,
以及对关键词替换比较的方法,利用圆圈图分析出了家人们对小桃树的态度,以及“我”对小桃树的别样
情感——感激。借助贾平凹成长经历的流程图,比较小桃树生长流程图,找到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借助
双气泡图比较小桃树和“我”的异同点。
在探讨出作者在本文中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后,我引导了学生回顾,在已学过的散文、古诗中,
其他一些被巧妙地演化成了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的体现,接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绘制出桥形图,给他们
思维的发散提供了一个支撑点,这种思维可视化的表现形式也有助于他们打开思路。进而结合小桃树生长
在角落里,曾被看不起也曾遭受风吹雨打,但最后它仍倔强地茁壮成长,甚至还绽放出花朵来的经历,联
系生活中自己曾有过的不被看好但通过努力最终实现目标的类似经历,旨在建立生活情境,实现由文本向
生活的迁移,也能促进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4. 变式运用:
在引导学生观察贾平凹的成长经历流程图时,激发学生思考从图示中得出的有关结论(原始问题),
到转换问法——对比贾平凹的成长经历流程图,和我们之前绘制的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流程图,思考二者的
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探讨一些新发现(相似问题,原始问题的过程性变式),进而明确二者都遭遇了比较
坎坷、饱受磨难的经历。这种变式运用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
5.其他:
本节课的定位是一堂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所以在授课中,我把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
把学生带进文本之中作为核心宗旨,其中通过设计有层次的认知冲突,来促进意义学习的构建,同时融入
各种思维工具,来作为辅助和媒介,帮助学生们来提高提取信息能力、整理归纳能力、辨析能力及批判性
思维能力。从学生的发言和课后反馈来说,自己是比较满意的。
当然,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的课堂效果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我也还有一些遗憾。
比如,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太充分,部分学生回答声音过小,导致同学间的倾听和互动不够,以及可以创设
更多的让学生自主探讨质疑的空间,促使学生有更高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愿继续积极探索和尝试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构建策略,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更深
入理解以及对思维技能的更熟练运用。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