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真正延伸
——一道课本练习题的有效思维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 钱富强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P23练一练第4题
【思维目标】1、通过中介物质和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创新思维亮点】1、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
法。
【过程描述】
一、课本练习题目如下:
最轻的画“V”,最重的画“O”
二、学生情况:1、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由
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
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
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3、学生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笑,能够积极参与
学习活动,乐于动脑。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
已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学生都已经知道物体可
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程度有差异),但是对借助工具确
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
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开展一些
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三、题目分析 1、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2、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
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
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3、选题角度:本题实际上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思想,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
能力。
师生活动片段: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幅图,你能说些什么?”
生 1:“通过观察第一幅图,我知道两条鱼的重量等于一只螃蟹的重量,可以知
道鱼比螃蟹轻。”
师:“同学们,再观察第二幅图,你能说些什么?”
生 2:“通过观察第一幅图,我知道一只螃蟹的重量等于 5只虾的重量,所以螃
蟹比虾重。”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这两幅图,和两位同学的结论,小组讨论一下,鱼和虾
都跟螃蟹有关,会怎样呢?又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小组代表)生 3:“我们小组认为结论是:鱼和虾都和螃蟹相关联,都是一
个螃蟹,所以螃蟹是最重的。”
师:“同学们,既然螃蟹是最重的.那么,鱼和虾比较又是谁重谁轻呢?”
生 4:“我来分析一下,根据“两条鱼的重量等于一只螃蟹的重量”和“一只螃
蟹的重量等于 5只虾的重量”,可以推断出“两条鱼的重量等于 5只虾的重量”,
也就是一条鱼比两只虾还重一些,所以鱼比虾要重。”
生 5:“这样我们最后得到:螃蟹最重,鱼其次,虾最轻。”
【教学思考】1、通过教学我们在比较两种物品时,用眼睛一下就能判断出谁轻谁重时,我们用看一看
的方法,当我们用眼看,不能准确地比较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
轻谁重。从刚才天平来看谁轻谁重,我们发现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天平一目了然,
且是最好的方法。教学是紧紧围绕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展开的。本
着科学、新颖、实用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角色 的转变、
评价多元化、学生主体参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2、教师注重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和习惯的方
式来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是研究式的,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在宽松良好的环境中,学
生敢想、敢说、敢问,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和学习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发挥和提高。
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适时联系教材,并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
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激发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3、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探究比较轻重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一个
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解答,并得出怎样选择方法能又对又快地比
较轻重。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很好地处理了“教”与“不教”的关系,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环节,教师基本上处于
“幕后”状态,没有过多的 “介入”到学生中间,只“介入”到个别小组,对“学困
生”给予了个别指导。4、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适当地“介入”。当很多学生使
用生活当中比轻重的方法和经验,来解决数学当中的问题时,张老师及时进行了处理,
而且还巧妙地把学生交流的内容全部转化成了宝贵的数学资源。当学生提到称一称的
全新方法时,教师又和学生共同研究了怎样用天平比轻重的方法。可以看到,新形势
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5、教师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处理教材适度,每个学习环节活而有序、紧紧相连、环环
相扣、过渡自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识。
从另一角度出发还会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说不定学生还会对老师练习题设计提出
一些意想不到的合理化建议,从而达到练习设计的真正目的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
那样,这道练习题设计的价值也会更大。
一道练习题的思维提升,我是这样想的,教师能从一个简单的评判者实现学生学
习的参与指导者的转变。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更有味道,我们的数学学
习评价才会更有灵气,学生的思路才能更开阔,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