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2-23 17:24:05
一场精心设计的邂逅(杨森).docx(444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其他
一场精心设计的邂逅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 杨森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是《我与 过一天》,其中的“ ”是 个童话或神话里的人物。这其实是一篇与某个童话或神话人物不期而遇并发生离奇经历的 童话创作。备课时,我有这样的思考:编者的意图是将名著阅读与习作练习结合起来,籍 阅读拓展写作的空间。如果小作者与童话人物相遇能撞出“电光火石”反响深远,那一定 是对那个人物的了解达到知根知底的程度,那一定是有那种“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 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的美好期待了。 要想落笔“惊风雨”,还得构思费心机。于是我想到了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来指导学生 构思这篇作文。 圆圈图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那就让学生尽情搜索印象深刻的童话或神话人物 吧,撒大网才能捕到大鱼啊! 但学生能想到的童话人物让我大跌眼镜——这可怜巴巴的几个人物无一不是出自本册 教材。看来学生的思维完全没有被激活。 于是我从时间、空间等诸多方面诱发学生去思考去发散,让学生将想到的人物逐一写 在黑板上,这也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与联想作用,学生们所想到的人物越来越多,古今中外 的人物都囊括其中(见图一)。 图 一 有 了这 么 多供 选 择的写作对象,究竟选择谁来写更合适呢?有些人物看名字是很熟悉,但真的了解他 (她)吗?画一幅有关童话人物性格分析的思维导图就能检测出来。很多学生为了完成这 个作业,不得不打开原著重新阅读起来,这正是我期待的事情。 学生通过重温原著,对所选择的人物形象的性格及其经历进行了梳理与归纳。(见图 二) 四年级学生初始接触思维导图,概括提炼能力不够,所以多以句子来替代关键词,姑 且就这样吧。这个过程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习并借鉴了原著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刻画人 物性格的,为接下来的习作训练起到了示范作用。 图二 我一边审阅学生交来的思维导图,一边思考:这张图反映了学生对主人公性格特征的 思考与提炼,如灰姑娘的吃苦耐劳、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神笔马良的勇敢正义等等,这些 人物特性必须迁移到学生的习作中去,不然此人非此人了。但原著中与这个人物密切相关 的显性元素可否也迁移到习作中去呢,这些元素可以使学生的创作更有抓手,所塑造的人 物形象更丰满、更立体。 于是我让学生画了第二张思维导图。这次学生围绕这个童话人物列举出了外貌、喜 好、本领、兵器、朋友、家人、坐骑、住处等一系列相关的信息,其中保存了人物性格这 一元素。(见图三)两次作业一比较,我发现学生对原著的了解更深入了,这既是在倒逼学 生课外阅读,训练学生迅速提炼关键信息,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从各个角度塑造人物性格 的写作方法。 图三 “与君初相遇,犹如故人归。”由此真正进入到童话创作的实质阶段——“你将与这 个童话人物发生怎样有趣而离奇的故事呢?”于是我又让学生画了第三幅思维导图。在这 张思维导图里,第一个层次体现的是故事的结构,如起因、经过、高朝、结局,第二个层 次概括出故事的大致情节,第三个层次显示的是原著里的相关要素。比如孙悟空从书里蹦 出来与“我”相遇,这时就会带出孙悟空的外貌描写;“我”与阿里巴巴去寻宝时,会出 现开门密码“芝麻开门,芝麻开门”;马良来到希望小学,会用他的神笔为大家作画…… 在这个过程中,原著要素与学生创作的故事情节水乳交融,培养了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 力,也充分体现出课外阅读给学生习作训练带来了丰富的写作资源,而学生的习作训练又 促进了课外阅读的质量与效果。 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写文章都会有一定思路的,把握了 他的思路,读者就能发现文章的主旨。确定了写什么后,就要琢磨要怎么写,这就需要提 纲契领巧构思。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思作文,学生的思维显性化之后,就能自我审视 构思有误问题,也能让教师在学生作文之前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避免了学生作文 之后再来纠正,防患于未然。 不期而遇非偶然。那些美好的邂逅背后,都是全身心的投入与准备,都是久别再重 逢。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2-23 17:24:0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