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2-23 17:25:37
借助思维工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杨森).rtf(8.69MB)
  • 浏览 : 3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借助思维工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 杨森 摘要: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思维。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重要环节, 也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本论文研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依托思维工具使学生形成高效的思维策 略,优化创新思维品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工具,创新思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而创新思维则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美国将“创造与创新能 力”列为21世纪核心技能之一,认为这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人工智能时 代,唯有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国内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使用思维工具来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的抓手。北京师范大学的赵国庆教授认为,思维工具本质上都是认知策略。它可以 分成两类一一思维可视化工具与思维策略工具。思维可视化工具,是利用图示等将 内在的认知过程外显,帮助使用者整理或调整自己的思路。思维策略工具则是拓展 学习者分析问题的角度,帮助其生成其想法和创意的思维策略方法。 那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依托这两种思维工具,使学生形成高 效的思维策略,优化创新思维品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呢?以下是笔者的三点思考: 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思维建构 虽然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不少教师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板书设 计呈现,学生也只将其作为笔记整理的一种形式,并未凸显思维工具作为认知策略工具的属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不 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他们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思维工具 作为认知策略工具,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学习者赋能,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认知加工 中去,而非被动接受他人加工的结果[1]。 如何通过知识的建构来实现思维的创新呢?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鲸》一课时,作了 这样的尝试: 师: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鲸为什么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除了课文中列举的几点特征 之外,还有哪些?以下这段视频将会告诉我们。请大家认真收看,仔细倾听。 (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将哺乳动物的 9个特征用气泡图呈现出来。见图 1) 图 1 哺乳动物的特征 师:我们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鲸分为须鲸和齿鲸,它们有哪些异同点呢?请大家用 双气泡图来记录吧。 (学生画完后,老师将其投影到屏幕上,请学生互评。) 生 2:这两个双气泡图(见图 2、图 3)画出了须鲸和齿鲸的六、七个共同之处,把课文里 介绍鲸的知识都为须鲸和齿鲸的相同点列到上面了。我没想不到这个思路。 师:(问图 3的作者)你是怎么想到须鲸齿鲸这么多的共性特征呢? 图 2 须鲸和齿鲸的异同点 图 3 须鲸和齿鲸的异同点 生 3(图 3的作者):鲸分为须鲸和齿鲸,那么须鲸和齿鲸的共同之处就是所有鲸的共 性特征,所以我把整篇课文中写鲸的特点都捋了一遍。 师:还有一位同学找到了两种鲸更多的共性之处(见图 4)。请他说说思路。 生 4(图 4的作者):鲸是哺乳动物,那么哺乳动物的特征鲸都具备,所以我将刚才学 的哺乳动物的这 9个特征都列到相同点之中了。 图 4 须鲸和齿鲸的异同点 从简单的课内知识:“鲸为什么是哺乳动物?”,再拓展到课外知识:“哺乳动物有哪些 特征”,最后再对事物进行类比:“须鲸和齿鲸有哪些异同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联 想、横移、嫁接等方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重组,最终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形成了个 性化的思维策略,从而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再如一位老师执教六年级《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让学生用鱼骨图绘制作者论述“宇宙 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思路框架。从以下鱼骨图(见图 5,图 6)中,可以 看到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课外知识对文本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如对宇宙范畴大小做了排序,又 将文本前后信息进行了有效关联,如“生命存在的条件”与“其它行星的环境状况”之间作了 对应。 图 5 《宇宙生命之谜》 图 6 《宇宙生命之谜》 在这些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由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在思维可视化 工具上留下了思考的轨迹,都以个体独特的方式建构知识体系,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思维可视化工具与思维策略工具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会思维的重点是掌握思维策略。即学生在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各种思维活动,掌握了科学的思维习惯、路径、方法和能力。 在此过程中,思维可视化工具与思维策略工具应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共同促进思维品质的提 高。 例如在五年级《人类的老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围绕“为什么说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 师呢?”让学生运用类比思维与直觉思维,借助桥形图从具体到抽象,通过联想、想象、抽象、 综合等形式,找出创造结点,得出创造性成果[2]。 师:(一边说,一边画桥形图)前些天,我们学了《蝙蝠和雷达》,知道了人们从蝙蝠 夜间能安全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所以我们要说—— 生(齐):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师:今天学了《人类的老师》,我们知道人们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所以 我们要说—— 生(齐):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师:我们还知道人们从蜻蜓翅膀得到启示,解决了机翼抖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说—— 生(齐):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师:人们从鲸的快速游动得到启示,设计了“流线型”轮船,提高了轮船行进的速度。 所以我们说—— 生(齐):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师: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能把你从网上或课外书上看到的类 似的例子讲给大家听吗? 生 1:因为苍耳身上有许多小刺,能粘在动物的皮毛或是人多衣服上,科学家由此发明 了尼龙搭扣。 生 2:科学家根据青蛙能看见活动的物体,看不见静止的物体的特点,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 3:人们根据蝴蝶翅膀的颜色具有隐形作用,发明了迷彩服。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继续完成桥形图,见图 7) 图 7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能看出同学们既博览群书,又勤于观察,还善于动 脑。平时你观察到的生物身上的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发明创造用以造福人类呢? 生 1:老鹰的翅膀很有力量能飞很高,我想将来能研究出跟它类似的飞行器, 这样许多人驾驶它出行,这样马路就不会塞车了。 师:很好的思路,可以解决困扰城市居民的交通问题。 生 2:蛇的信子很厉害,吃蚊子一吃一个准。我想发明类似的捕蚊器。 师:蚊子实在太烦人了,期待你的发明问世。 生 3:藏羚羊的毛很轻,我想研究出类似这样的服装材料,又轻柔又保暖。 师:你的想法很有实用价值。 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这就要求创设问题情境。问题 情境的创设不仅在于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置新问题, 使之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在思维临界点发生质的飞跃,使学 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融通。[3] 如五年级《打扫“森林”》一课,在学生原有的认知里,打扫落叶等污物是一 件好事,为何会导致森林毁灭呢?老师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画图来解释其 中的原理。通过以下作品(见图 8,图 9)和学生的表述可以看出,“建立因果关 系”这个思维策略工具与思维可视化工具得到了有机统一,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 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让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当然思维策略工具的视角不 同,生成的可视化思维作品也不同。 图 8 打扫森林,为何会导致森林毁灭 图 9 打扫森林,为何会导致森林毁灭 三、发挥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再现功能,为教与学助力 思维可视化工具能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如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等呈现出来。 它的显性化特质可以让教师捕捉到学生的已有想法,包括错误想法。 在教学实践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固然重要,然而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些典型 的错误,让学生在争论中辩理,在思维碰撞中纠错,在纠错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同时学会了如何正确的思考与解决问题,就能大大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下面是六年级《马鞭》一课的案例,教师巧用错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构建新知,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提升。 师:请大家评价这幅思维导图(见图 10)关于京剧工具的实与虚是否表述明白?生 1: 这幅图中表现的京剧道具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我不太明白了。 生 2(图 10作者):预习的时候,我发现课文里写了:“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 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后面又有一句话:“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我想不明白,马鞭到底是虚拟的还是实在的呢? 生 3:我认为马鞭是实在的道具,而马则是虚拟的道具。演员是借助实在的马鞭来展示 虚拟的马匹。 师:是的,你的理解很到位。这是作者在表述时出现的一个小问题,你们能发现很了不 起。 生 3:老师,我预习时还想象在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耕田,锄头是实在的道具,耕田是虚拟 的。 师:太好了!你的思维导图(见图 11)不但梳理了课文内容,而且还根据自己平时观看 戏剧的经验,发挥想象补充了京剧舞台上的道具是如何做到有虚有实的。 图 10 京剧道具的虚与实 图 11 京剧道具的虚与实 再如六年级《夏天里的成长》一课语文训练要点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 的。”于是老师让学生围绕探究性问题:“课文写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作者 是怎样体现中心意思的”展开学习,并用思维导图将探究结果记录下来。下面是学生对思维导 图作品的互评: 生 1:我觉得第一幅图(见图 12)画得特别巧妙,它在每一个主干里面都画了三层阶梯, 在第二层阶梯上标注了时间,通过它们,我们很快就能看出植物、动物生长的迅速。 生 2:我觉得第二幅图(见图 13)画得也很好,它用几条弧线把动植物生长变化的时间 标识出来了。我认为第三个主干标识出“珍惜时间”这四个字,明确了这篇课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通过夏天植物、动物和人的快速成长,其实就是在告诉读者一定要珍惜光阴。 图 12 《夏天里的成长》 图 13 《夏天里的成长》 结 语 杜威认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4] 。而创新思维是当代人类所需要的最重 要的思维方式。因此在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与语言文字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充 分 cho发挥思维工具的优势,就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语文核心素 养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国庆,杨宣洋,熊雅雯. 论思维可视化工具教学应用的原则和着力点[J]. 电化教育研 究,2019,v.40;No.317(09):59-66+82. [2]李志源,建构主义对创新思维的启迪[J].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3]赵绪昌,认知冲突的教学意义及其实践策略,课程教学研究,2014(10):57-61 [ 4 ]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2-23 17:25:3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