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2-23 17:26:32
思维图示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吴红梅).docx(703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思维图示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吴红梅)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荔香学校 吴红梅 摘要:思维图示作为一种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学工具,能够帮助小学生理清思路,找准阅读关键信息。 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可巧妙借助气泡图、双气泡图、思维导图等思维导图工具,理清文本结构、脉络、说 明方法还有重难点,使学生既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同时又能迁移互文阅读,促进思维推进式阅读训练,提高 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图示,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运用。 一、研究背景 (一)思维图示能够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及广度 这学期,笔者有幸参与了学校“构建思维发展型课堂,提升师生学习力”的课题研究。 在接受了思维训练课程之后,深刻认识到了思维图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思维图示,作为 一种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学工具,不仅具有图像认知功能,还能深化学生对文本信息的 理解。既有趣味性,也能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中,都可 借助思维图示,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及广度。 (二)说明文教学新尝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释说明或 者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相关方面等到一定的了解或者对事理有一定的感悟 [1]。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 在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大多简单地把文章肢解为几大部分进行讲授,没有从整体上 把握,说明文也就显得枯燥与难懂。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高效学习严谨的说明文呢?倘若 在说明文教学中巧妙运用气泡图、双气泡图、思维导图等思维图示,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文 章结构、脉络、写作方法,那么就能促进学生思维推进式阅读训练,使学生学会迁移比较 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二、思维图示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为例,在教学时笔者尝试引入了气泡图、双 气泡图、思维导图等思维图示。大部分学生对手脑并用的思维训练说明文课程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内容,并学会了比较迁移,现将运用成果进行展示与阐述。 (一)借助思维导图整体感知 学习本组的说明文,首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说明对象的特点,了 解说明的基本方法。教学时,教师可先抛出主要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阅读课文 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简单的思维图示,课后作业时布置 完善美化思维图示,同时也起到温习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学生 们利用思维导图把五种新型玻璃的名字、特点、作用、说明方法一一罗列梳理。通过思维 导图我们就能迅速概括总结,例如有一种是吸热玻璃,特点是阻挡冷空气,作用是冬暖夏 凉,使用的说明方法为作比较。(如图 1所示)这样简单清晰而又形象的树状图,让学生 更为有效地梳理了文本的信息,同时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图1 思维导图“新型玻璃” (二)借助气泡图描述对象 八大思维图示之一气泡图作用是细节描述,气泡图中间的大圆内写中心词,中心词周 围的小圆圈内写描述中心词的词汇。这些词汇一般都为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等描述性语 言[2]。说明文中我们不仅要整体感知,还要学会描述说明对象。如《松鼠》 有三大学习目 标,其中之一就是学生能用较为准确、生动的文字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所以在学习本课 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后,使用课文中和自己积累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等描 述性语言重新描述你心目中的“松鼠”,并用气泡图来表示。 生动有趣的气泡图,不仅巩固了学生过去积累的词汇量,又明确了用作描述的词汇是 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一般表述为“……的”,更是对某样事物的属性描述有了深入的 概念。同学们通过一组描述性的词语,为我们呈现出一只既乖巧驯良又机警的小松鼠。 (如图 2) 图 2 气泡图“松鼠” (三)借助双气泡图互文阅读 同一单元主题的作品都会有相似之处,无论是说明方法还是表达形式上。所以在教学 说明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品读,可从说明对象或文本本身进行对比,以达到在 存同求异中加强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做到互文阅读。所谓互文阅读,也就是通过一个文本 和其他相关的文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不断融合,构建起学生理解的新图式[3]。 如笔者在教学第三单元说明文《鲸》与《松鼠》时,教师可通过互文阅读,引导学生 通过《鲸》习得说明文阅读的方法,再学会迁移拓展阅读《松鼠》。还可利用双气泡图对 两者进行比较,区别异同。有的学生从鲸与松鼠的动物属性进行对比(如图 3),有的同 学从文本写作方法进行对比(如图 4)。学生在两个中心词之间的气泡中,书写相同点, 在两个中心词两侧的气泡中,书写不同点,非常地形象具体。 在这个绘制双气泡对比图的过程中,学生就更能深刻认识说明对象的特征,思维也会 得到进一步发散。 图 3 从动物属性进行对比 图 4 从文本角度进行对比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说明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是占据一席之地的,但传统的说明文教学课堂并不高效, 教师大多把说明文进行切断式教学,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其思维发散能力也 受到束缚。笔者通过第三单元说明文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说明文教学中巧妙运用气泡图、 双气泡图、思维导图等思维图示,更好地对文本整体感知、准确描述对象、做到互文阅读 的确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比较,提高学生阅读 说明文的能力。 但笔者在运用思维图示进行说明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其一学生能力水 平不一,学习效果有差异。例如在借助双气泡图对鲸与松鼠进行对比时,小部分同学的分 析梳理能力较差,并不能很好地区别两个说明对象的异同;还有学生容易混淆手抄报与思 维导图,小部分同学每次绘制思维导图时,重点都是放在绘画与色彩上,并不注重内容。 参考文献 [1]孙和平.说明类话题展开的三要素[J].文学教育(上),2010(05):119-121. [2]赵国庆.八大思维图示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4. [3]吴慧琼.运用思维导图策略让说明文教学更有效[J].小学教学参考,2018(7):35-36. [4]赵捷.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1.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2-23 17:26:3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