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2-01-18 15:13:40
利用“技术革新”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docx(22.5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利用“技术革新”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苏佩茵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大磡小学,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 时代进步,技术革新,平板教学日新月异,教师在课堂中借助平板教学已经成了常态。如果可 以利用“技术革新未来教学”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那必定事半功倍。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 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人文素养。” 1那么如 何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并加强其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去仔细琢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术革新;教师;学生 引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利完成阅读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把课文内容上完,还 要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要尤其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着 重训练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悟和文字运用,在我看来这就属于人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详细地谈论,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重点关注文字语句的积累与感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 的语文学习习惯和锻炼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不断提高阅读理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 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也与语文新课程目标是契合的。 但目前来看,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与课程标准相去甚远,许多相关的教学环节都还有 待进一步的完善,另外,又如何利用“技术革新未来教学”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我的看法: 一、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虽然只多出两个字,但是在着重点上已经有了区别,“核 心”的那部分内容意味着最为关键,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语文科的核心素养的探 讨,结论层出不穷,比如,在知识教学时代,较能达成一致的是七维度的说法,即用“字 词、句、语、修、逻、文”来进行高度总结与概括。但是随着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这 种观念就有一点狭隘了。后来又有人提出“听说读写思”可作为核心素养,其中“思”还 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后才加上去的。 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随着社会进步,现在普遍认为,仅有知识、能力是不够的, 文学审美、人文精神和思想价值等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首先是语感,即学生通过一定量 的阅读产生的对于语义的领悟能力,或对文字现象的敏锐感。此外还有语文学习方法和学 习习惯。语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最主要方向,这是语文综合素养 的体现;其中作为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语感的训练也是日常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 形成基本的人文思想极为关键。关于语文学习方法则因人而异,总的来说不啻于各种学习 语文的各种行为与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则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学习行为和 心理倾向。 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性 如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不同于机械的文化传递,其最大的作用与功效在于对人 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主要区别。”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媒 介与桥梁,也是增强民族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理应引起从教者的充分重视,特别是对学生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被当作是所有一线教师对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中的 重中之重。 语文教学需要借助于广泛的学习材料,只用通过取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展示文字魅 力的学习材料,学生才能领略到语文既贴近生活又趋近艺术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把教材当作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途径,这是很空泛的。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 在课堂当中,还要与家庭、社会、大自然结合起来。要认识到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 更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链接人与人的关系和感情方面功不可没,可以说,语文集中体现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以往的语文教学片面关注其工具性,即把大量时间和精力 用于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这种功利性的教学是本末倒置,忽视了人文性特征的重要性。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过于追求人文 目标又使语文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教师认为字句、词汇方面的基础知识是无关紧要 的,从而忽视基本技能的训练,一味向学生灌输其人文观,然而没有了基础知识作为支撑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学生并不能和领略到这种人文的艺术魅力。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失之偏颇,要 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 语文的娴熟运用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复实践,日积月累的 沉淀,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从简单的词汇到复杂的语句,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沉淀 与积累的过程,即在不断扩大词语积累的过程中,形成整合丰富语言材料能力,然后经过 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脱口而出。语文学习也是这样,积累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写作方 法等等都是学生积累的一个过程。 语文教学大多数是在课堂中进行,这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因而课堂教学仍是主阵地 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三、如何在课堂中利用“技术革新未来教学”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 运用 语文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陈旧的观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 思想与理念,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于如何利用“技术革新未来教学”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断加强学生语文核心 素养,在我看来,应该有以下几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很多人看来,语文课程改革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淡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片面 追求人文精神的挖掘,一味传达文章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有的老师甚至认为,现在教学 中还引导学生学习词汇、字句这种基础知识是落后、过时的做法。于是,课堂教学上大量 开展讨论,采用各种花式的教学模式,热热闹闹的都是讨论声,却就是听不到孩子们琅琅 的读书声,欣赏不到对部分精彩片段的揣摩见解,也看不到对文本语境中的语言运用的独到 品味。这些环节的缺失使高大上的人文精神成为空中楼阁。让学生就算是篇幅短小的课文 读起来也是结结巴巴。 在我看来,语文的语言文字运用若是被忽视,文章的人文性就难以谈及,因为前者起 着基础性的作用。如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在母语环境中有绝佳的锻炼机会,因而在语文教 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的内容,在汉语环境中,只需要适 当的训练力度就能有效增强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过 :“语文教学要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进行 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平板,让孩子 们在拓展资源成中看到除了课文以外的世界! 1.借助音频播放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长城》中,“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 峭的山岭。”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多么动人的情景啊,这样辛劳勤奋的劳动人民真是太 令人钦佩了!”然后播放相关音频,于是,学生们也会受到这样情绪的感染,从而也生出 骄傲、佩服的感情,会更带着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来学习和朗读课文,仿佛身临其境,看 着那感人的画面,而不是机械地进行字句的识别。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 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练习中,学生学会 了文字的读音和意义,首先掌握了这段文字的语文工具性;另一方面,学生在有感情的朗 读中生出了理解与认同:从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描绘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从而 也容易滋生出一致的骄傲与自豪之情----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相互作用于学生的朗 读过程中,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2.借助图片和声音 而对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的学习中,这篇课文的语用点有很多并且情感也非常 丰富。如果仅仅让学生感受到洪水的凶猛以及老汉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够的。要让他们 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将洪水凶猛、情况紧急和老汉的精神表达出来的。于是我让 学生先找到描写洪水凶猛和雨势大的句子,并做简单分析,如运用了比喻:“洪水咆哮着 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拟人:“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路面上 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短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再引出这些都是作者对环境的描写,让学生 解释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学完这些后没有立刻进入下一步,而是出示一张雷电交加、大雨 倾盆的图片让小组间合作交流如何进行环境描写,可运用刚刚学到的比喻、拟人、短句。 接着在感受老汉人物形象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到作者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句子 并进行分析,留十分钟让学生练笔,及时反馈。 3.借助环境对比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一课,如果仅仅是学习课文 内容,告诉他们战争是可怕的,孩子们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的学习目标并没有达到。 在教学时,我也采用深情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开发他们的理解 能力,还用仿写小诗的方式来加深他们的认同感受。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十分重视学生 感情诵读的作用,让他们能够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饱含谴责 与深沉的愤怒,逐句加深语气,学生们就会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会控诉和抗议战争。 这样,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理解了课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可以发挥出相辅相承的作用。另外,展开想象是学习课文的重要方法。如对于这句话的学 习:“蔚蓝色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金黄色的沙漠,本来是蜥蜴和甲虫的天 下”。在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情景? 沙漠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情景?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能对比战争前后这个世界 人类原本美好家园发生的变化,从安宁和谐变得喧嚣而残酷,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战争的 邪恶和残酷。再进一步让孩子想象还有什么也因为战争变了?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后勇于 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能够说出树林、学校、溪流、花园等环境都变了。在想象的 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模仿与造句,甚至尽情发挥想象创作小诗,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人文 精神的浸润,学生写的小诗都很动人,也让我重新对阅读课文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感情朗 读、展开想象、仿写小诗,这三点结合起来相信是学习阅读课文的很好的方法。 4.借助资源城拓展阅读 在我上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作者在课文中有对周恩来进 行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如何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也能够自己写呢?我认为资源成 的拓展阅读如果利用起来,一定事半功倍。首先让学生阅读不同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让他们知道不仅仅只能像作者这样描写,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词语搭配,再让他们自己进行 打写,课后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确比之前的写话进步大。 最后,我想说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和 引导。语文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巧变“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 实,从而使得学生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这种基于文本语境 学习语言能够让一线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在教学过程中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 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谈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襄州教育信息网,朱运强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2-01-18 15:13:4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