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2-01-18 15:15:23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课外的有效衔接.docx(21.9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课外的有效衔接 利彩萍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大磡小学,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 阅读种种的书。”这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停止于课堂、滞留在课本,而应立足课堂,着眼课外。教师 应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方法,迁移、延伸向课外,从阅读中汲取知识,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 功。由课前带动课上,课上带动课后,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紧密相连,由点及面,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课内;衔接;有效阅读 一、阅读教学现状 教育部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 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既语文阅读教学,他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单单重视课堂阅读教 学是远远不够的。就现在使用的教材来说,一个学期即使把必学课文、选学课文、听说训 练材料统统加在一块,阅读的篇目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局限于此,学生所得的知识及能 力无疑是偏狭的。 一个人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来源于丰富的课外。阅读著名语言 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皆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 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 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二、衔接,必然的选择 1.符合学生内心的需求 儿童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儿童期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 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已对文本中的 人物及情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育学也为我们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科学、 准确并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去解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职责所在;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作为教师应当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扩大学生的阅读视 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质上,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他的文化积淀更多地是在课 外。吕叔湘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大量地 阅读,才能增加人的文化底蕴。 2.深入理解文本的需要 教材中的课文一般来说都是一些节选的内容,不是进行了改编,就是进行了缩减。从 深度上、体系上来说都不完备。学生们一篇课文学下来,往往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或者只 知道了一些皮毛,不能很深入地理解文本背后隐藏的内含,这样的课文已不能够全面地阐 释作者的本意,从而对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困难。只有将这篇课文前前 后后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后方能把握住文本的精神实质。因此,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去 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了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理解文字背后隐藏的奥秘。 3.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必需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去阅读相关 的课外书籍。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去阅读的同时,也会为了能够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而去 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阐释文本的内含,把握好文本的实质,也 才能更好地督促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三、衔接,寻找切入点 在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寻找适时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让学生 从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语言实践中丰富词汇,提高语感,提升文化素养。 1.课前资料收集式阅读 有些课文,特别是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往往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而这也是学生最想 了解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因此,我们可以 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从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入手,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值得探究的信息点, 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收集与课文探究点相联系的信息,并在课堂上反馈、交流、达 到满意的互动效果。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知之甚少,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 周恩来总理的各种生平事迹,阅读一些周恩来总理的小故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 《周总理三次付饭费》等。课堂显示,通过同学们的收集阅读,更加突出了周恩来的“工 作劳苦,生活简朴,为人民服务”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学生除了对在太空俯瞰地球会是怎么样的等感兴 趣外,对古代的树为什么能变成煤,石油又是怎样演变而来的等知识更感兴趣。所以,我 就让学生去查找有关的资料:可以查阅书籍,也可以网上查询等。在查找过程中,学生在 不经意间已获得了许多知识。因为他们在查找、收集、阅读、辨别、思考、交际的过程中, 已经达到了目的。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真正做到了课外课内 阅读的有机衔接。 2.课中资料补充式阅读 一般而言,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在选入课本的时候都做了一些调整,省去了有关的章节 或内容,要么省略了前因后果,要么省去了细节的交代,于是,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各种 各样的问题,他们仅仅借助课文是很难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内容的,因此在课堂上做一些有 意识的拓展与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 (1)以人物促读。 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时,居里夫人的为科学执着追求,给同学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但同学们仅仅只知道他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 镭”,至于她另外在科学界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学生们是不知晓的。这时在教学中补充一 些这方面内容的介绍,学生们就会对她有更深入地体会。 (2)以难点处促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着 许多“不确定”、“空白”和“难点”。此时,教者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抓住这些“不确定”和“空白”去拓展阅读;紧扣那些“难点”,去引领学生到广阔的课 外阅读中遨游。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引发共鸣,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在教学《两小儿辨日》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悟文本后,立刻抛出问题:作为远 古时代的孔子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你们能裁决吗?即刻打破了学生头 脑中的不平静,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广泛争论之后,我并没有给予他们过多解释,而 是引导学生去寻找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或书籍。在学生心中倾刻孕育出强烈的读书欲望, 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自觉主动去阅读,在阅读中解惑,明理,形成共识。在这些活动 中学生既积累了许多科学文化知识,又提高了语文素养。 (3)以关键字词促读 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师生共同阅读学习,感受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随即, 教师抓住题目中的“借”字展开话题:有借就有还,诸葛亮后来有没有把借来的十万支箭 还给曹操呢?又是怎样还回去呢?此时,可以让那些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说说有关于后 续《赤壁之战》的故事,教师爷可以投影出示有关章节,使得学生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 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学生中也兴起了一股看《三国演义》的热潮。 3.课后拓宽延伸式阅读 课后延伸促进学生在广阔的阅读背景中学语文、用语文,把“积累与运用”、“理解 与创意”、“内化与表达”统一起来,从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促进了学生 间的合作、交往。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让学生带着高涨的阅读兴趣,实用的阅读技 巧离开课堂,是为了释放学生更多的阅读潜能,把课内阅读与延伸活动结合起来。莎士比 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 籍,就好像是鸟儿没有了翅膀。”因此,教师有理由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书籍,走进实 践,让语言学习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这样才能凸显语文阅读的绚丽多彩,才能对语文学 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在总结完本课的学习方法——“反反复复读课文,结合 注释解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后,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系列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 《揠苗助长》等,而且还向学生家庭推荐了“亲子共读”篇目——《论语》。让学生的阅 读体验不只是建立在有限的语文课本与课堂之中,不只是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现代 语文资源之中,如儿童文学,科幻小说等,还应鼓励学生在中华五千年悠久的灿烂的古典 文学中徜徉、陶冶。 四、衔接,阅读方式指导 我们根据不同的课文总结了几种指导学生阅读的形式: 1.同类题材式拓展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而来的,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而且 每一篇文章所涉及的知识面又相当广泛。因而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可以大量地收 集类似的材料供学生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课文,也可以先学课文再阅读类似的 文章等。采用读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把类似的文章捆绑在一起,借助比较,让学生获得更多 的感悟。 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白杨》一文,借白杨在大戈壁扎根,茁壮成长,赞颂边疆的 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这类文章今后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在课堂上,我又推荐了像《仙人掌》、 《深山含笑》等,跟同学一起分析了借物喻人的文章的结构及表达上的特点。相信孩子们 再遇到此类文章,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学法。 同一题材的作品,在内容上有相关性。从某篇课文的阅读带出同题材的一组课文阅读 是拓展阅读的有效方法。内容相关的同一题材作品是在相同的写作背景下写成的,引导学 生阅读这样的同组作品,有利于提高了阅读效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选”“原”式拓展 小学语文书中的有些课文是根据原著改编或节选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不妨可以 把原著介绍给学生,或者用板书揭示原著名称,作家的作品集等,让学生自主地、有选择 性地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接受健康有益的信息。由于此前学生已有读懂课文的基 础,再读原著就不会有很大困难,而且会特别有兴趣。 在小学阶段,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有三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 义》之中的部分情节经改编后选入课本。如五年级第二学期的《草船借箭》、《景阳冈》、 《猴王出世》。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导一下,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精彩片断,从而激起 学生阅读的兴趣,那么,在小学毕业前,应该有一部分学生能把三大名著阅读完。 如:学习了《景阳冈》一文,我介绍学生阅读原著《水浒传》,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宋代 江湖好汉的经典著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阅读后,对其中众多人物如数家珍:及时雨宋江、 智多星吴用、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等,可见学生对名著的喜爱之情。正是这样的拓 展培养了学生爱看书、看好书的习惯。所作,学习了课文后进一步了. 3.生活式拓展 语文教学以培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语文素养成为旨归,这种 观点得到国内外母语教育工作者的认同。“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学 习的大课堂,让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丰富的生活,无疑像是为学生的学 习插上一对宽宽的翅膀,无时无处在吸收、内化着知识。 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新名词“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 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阅读这类文本要着重指导 学生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学生刚阅读这类文本,可以引 导学生从题目入手,了解文本提供的材料主要是讲什么,然后展开阅读,整体了解所讲的 内容,用勾画的方法找出和主题相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光靠教材中出现的仅有的几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 们在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时,更多的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阅读实践:如家庭旅游 之前做一做旅游攻略,读一读相关的地图、景点信息、路线等等;家里买新电器了,读一 读产品说明书;出门坐公交车,看一看公交站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 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 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这类文本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收集,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 问,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 4.跨学科式拓展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不断推动着 社会的进步,只有理解科学的精神,才能深刻理解科学知识的文化意蕴。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以“科学精神”为专题,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 的承接。在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同时,我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或一些科学家的传记和其它科普 类的书籍,如:爱迪生、牛顿、波义耳和《十万个为什么》、《世界未解之谜》、《昆虫 记》、《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并结合本单元的交流平台让学生交流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 具体感受,激发学生探索求新、创造发明的精神,树立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正确态 度。 以教材为例子,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精心选点、设点,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 学科知识,学生会在博大的生活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体验到语文真正 是一个人施展才华、体验人生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必备工具。这样,既能培养了他们的语文 素养,服务于课堂,又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丰富了文本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眼,让学生们在更为广阔的天 地间阅读,舒展双翅,振臂高飞。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范佳佳.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 考试周刊,2015年 24期 [3]毛爱华,张兴文.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 教育探索,2015年 09期 [4]姚立灵. 如何搞好阅读教学[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4年 04期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2-01-18 15:15:2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