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2-01-18 15:21:29
语文阅读课——《我要的是葫芦》.docx(398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其他
语文阅读课——《我要的是葫芦》 肖玲,深圳市南山区白芒小学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 人一心只要葫芦,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却置之不理,对邻居的好心劝告充耳不闻,导致叶 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使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寓言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语 言朴实,用词准确,形象地写出了叶子的茂盛、小葫芦的可爱以及种葫芦人一心只要葫芦 的特点。文中感叹句和反问句的运用更是强烈表达出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对蚜虫不以 为然的情感,也预示着得不到葫芦的必然结果。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 系的,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二、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通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 的语文基础知识,对浅显的语文语言材料有所感悟,具有学习和交流的欲望,本文内容浅 显易懂,但是对于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没有明确的一 个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清楚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分析问题要全面。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点分析 利用多媒体,科学地设置情境。利用图片,进行前后对比,突出反差,让学生在质疑 中探究,在朗读中感悟。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从不同的语气中学习理解句意。 2.教学难点 体会寓言故事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谢”。 2.能够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看图与学文相结合的能力,借助自学引领,学生能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体 会,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来体会寓意,掌握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理解课文,感悟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课 1.读好课题,提示“葫芦”的“芦”读轻声,并能正确停顿:我要的是/葫芦。 2.巩固词语 葫芦藤 绿叶 小花 挂了 蚜虫 小葫芦 慢慢变黄 掉落 3.自主阅读,疏通文本 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找:找到带“!”和“?”的句子,用[ ]括起来,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的重点字词的巩固(同时两行字词也一一对应两幅插图),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疏通文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变序阅读,对比质疑 1.利用课文插图 1,指向对应自然段。 (1)读好葫芦长势好的句子。 (2)理解“谢”并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书写指导,要培养学生先观察后动笔的好习惯,让每一次的练 习都变得高效且点评时引导学生围绕指导要求发言,凸显写字目标。 2.体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关注标点“!”,提示“啊”,感叹词,用在句末加强语气。读出赞美和喜爱。 (2)仿照句式“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夸一夸叶子、小花和葫芦藤。 夸一夸: 多么( )叶子啊! 多么( )小花啊! 多么( )葫芦藤啊! (3)抓关键字词“每天”和“几次”体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生从多次的朗读中深深地感受到种葫芦的人对葫 芦的喜爱之情。这个环节越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葫芦的长势之好,体会到种葫芦的 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就越能与下文葫芦的掉落形成强烈的反差。 3.前后对比,引发质疑。(幻灯片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 (1)利用课文插图 2,抓关键字词“慢慢”“一个一个”,读好第 4自然段 (2)出示对比图,质疑:长势特别好的葫芦为什么突然落了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 么意外?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体现种葫芦人看到葫芦掉落的心理。 培养学生图文结合研读的能力,借助文中两幅图画的比较,引发学生的自主质疑,给予学 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深入探究,朗读感悟 1.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那么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请你默读二、三自然段,把种葫芦 的人心里所想的话用“——”画出来,所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 2.抓关键句,朗读感悟 (1)关注“心理活动”,读懂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儿也不在乎。 理解句意后对比朗读,体会感叹句表达的强烈情感。 1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感叹句) 2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陈述句) 明确:标点符号不同,语气也不一样。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感叹的语气情感 更加强烈。 (2)着眼“动作”“语言”,体会种葫芦人的眼里只有小葫芦。 结合插图理解“盯”。 理解 “自言自语”。并抓住反复的语言“快长啊,快长啊!”及两个感叹号体会种葫 芦人急切盼望小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从而指导学生读好种葫芦人的话。 (请生品读以下三句话,感受种葫芦的人的心情变化。) 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 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 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 3.角色扮演,了解联系 (1)读好对话。(关注标点符号以及朗读的重音,体会人物的心情。) (2)理解关键句: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理解后引读,进行强化: 当叶子上长了蚜虫的时候,他想:我要的是葫芦, 当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的时候,他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当邻居让他快治一治蚜虫的时候,他想: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3)分角色朗读 4.了解植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 5.语用训练:此时,他盯着掉下来的葫芦,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发挥想象种葫芦人 说的话。想好后要加上最能表达他此时心情的标点符号。 此时他盯着掉下来的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议、读中解、读中悟,把课文 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以及语言”等关键,抓住反问句 和陈述句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再认识,再创造,从而达到理解、积累、感悟 文本的目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展开训练,有效性得到了加强。 四、领会寓意,续编故事 1.领会寓意: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拓展阅读《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3.续编故事 第二年,那个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有一天,他又看见一些蚜虫在叶子上爬, 他会怎么做,结果怎样?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续编故事。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______葫芦藤上长满了_______,开出了_________ _。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__________。 有一天,他又看见葫芦叶上正爬着一些_________的蚜虫。他心里想:______________ ______。于是,他赶紧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子上的蚜虫__________,小葫芦_____ 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领会寓意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事例,进行拓展阅读,以此达成对 文本的升华。同时又通过指导学生续编故事来内化课文中的语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 维与练写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够跟口语交际中的“表达与交 流”目标相契合,使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生活化”“实用化”。 【板书设计】 相互联系 黄了 叶子 葫芦 落 吃 因果 蚜虫 听取劝告 【课后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版二(上)第五单元“思维方式”主题中的一篇寓言故事。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寓意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老师搭好脚手架。 我从单元主题出发,“利用课文插图,变序阅读,对比质疑”“深入探究,朗读感悟, 体会人物内心”“抓人物对话,理解寓意,拓展续编”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以读 促解,以读促悟,在注重语言的理解和积累的同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关键字词,激发 阅读想象,体会人物内心;通过聚焦标点符号,想象当时情景,让学生有所感之后再进行 形式多样的朗读,入情入境,在教师范读引领下,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朗读的方法,从而 实现课堂朗读水平的提高。总体而言,这节课还是真正做到了以读文本,读贯始终,学生 都能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提升。 坚持每课必写。从读到写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动情时,我 又随机创设情境,借助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种葫芦的人“自言自语”的话,并且要求学生 用上能够表达心情的标点符号。学生不仅能说,也说的精彩,最后的续编写话,也充分调 动了学生的积累,从上交的作品来看,孩子们还是有所得,有所获的。 当然,教学都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教学本课时还有些细节处理不够妥当。如,重音的 把握还可以再准确些,除了所抓的关键词,如“虫子”,“叶子”“葫芦”等是可范读的 重音,老师的指导可以更到位。在看图说葫芦的长势时,为了强调细节描写,怎样把物体 描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时,还可以指导学生读得更美一些,为下文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铺 垫更足等等。教与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在日后的教学中我 还得多加磨练 ,多多汲取其 他老师好的做法,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这门灵动而趣味十足的学科。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2-01-18 15:21:2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