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2-01-18 15:24:28
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画风》.docx(141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0 0 类别 : 其他
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画风》 吴小越,深圳市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文理二小 【教学分析】 1.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朗读。 (2)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2. 教学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目标】 1.会认 7个生字,会写 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4.有仿写的欲望,并能仿写出有关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位小朋友。(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和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并扩词练习。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这三个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见面礼,大家看:(课件播放) 陈丹:猜谜语 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赵小艺:我请大家听听风声。 宋涛:听说同学们朗读课文有进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立刻一篇关于风的文章(板书课题),我 想听听你们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 2、指明逐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3、宋涛:我给大家带来了三幅画(贴画),还有三个问题:你喜欢谁画的画?他的画上画了些 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有风?(课件出示问题) 4、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图画思考上述问题,并把这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5、生回答,师板书。 6、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谁能看着板书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 师:(小结)也就是说他们师通过画风中不同景物(指板书)的变化来表现风的。 7、同学们学得真好!这三个小朋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展现在画面上,我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 “风”给读出来呢? 课件出示: 她在大树旁边画了一棵弯弯的小树。 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指导朗读这些句子,多种形式读。 8、这三个小朋友通过自己动脑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给画出来了,你想怎样夸他们?谁愿 意当这三位聪明的小朋友,来读读他们的话?想一想,怎样读出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自由练读, 指明读,选出最佳角色上台分角色读) 9、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阅读材料 四、拓展与练笔 1、(课件播放风声)听!风儿向你们吹来了。在风中呀,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大家看, 高高的蓝天上,茂密的森林里,蔚蓝的大海边,寒冷的冬天里,人们身上穿的,桌上摆的,阳台 上挂的,等等等等,都发生了变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书中的小朋友是通过画红 旗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来画风的,但老师相信,如果是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画的画,你们 的点子一定会更多。如果让你来画风,你打算画些什么呢?先跟你的同桌说说。(指明答) 生:我可以画头发飘起来了。 生:我可以画窗帘被风吹动了。 生:我可以画书页在翻动。 生:我可以画尘土在飘扬。 生:我可以画裙子被风吹得摆起来了。 生……2、同学们想象真丰富!生活中除了风,味道和声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 事 物的变化把它画出来呢?赶快把你们的想法写一写吧。 【学生作品展示】 图 1学生林钰胜作品 图 2学生李可欣作品 图 3学生曹艺琳作品 图 4学生刘泽铭作品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 今天带孩子们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画风》。这篇课文,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 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这这 节课上我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在 朗读中、在理解中、在体验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 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 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 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图画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 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 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 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读说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 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发学生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 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通过句式问:“你想怎样画风?”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把文章的理解 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 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三、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让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孩子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 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 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所以孩子们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初步感受体验、 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再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 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我想这种启发,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上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情感朗读还没达到要求,我就进入下一个 环节了;拓展练习“写一写”的环节中让孩子们把“声音、气味”用自己的奇思异想写出来,但前面 的铺垫却不够充足,导至孩子们难以下笔。 课虽然上完了,但从这次展示课上,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的源头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师要善于 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 动、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请教其他老师、看些优质课和教学书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 质和实践能力。 【专家评课】 1. 课时划分较好。 2. 问与读相结合。不要在解决问题后又另设读的环节。 3. 本文可尝试进行“帮——扶——放”的学习方法。 4. 角色扮演一次就可以 。 5. 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可以更丰富一些。 6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2-01-18 15:24:2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