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鉴赏课——《浪淘沙(其一)》
柴畅,深圳市南山区向南小学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浪淘沙(其一)》是义务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17课的古诗。《浪淘
沙》(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
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
牛织女家。前两句歌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裹挟
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同等的典故,又联系
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这首古诗表面写黄河,实际是借景言志,且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此类的古诗,此前
学生们比较少接触,故学习起来,应该是难点之一。本次学习,尝试通过 1+X群诗阅读的
模式,以古诗补充刘禹锡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同时,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
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
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
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
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点分析
借助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前自主探究,课中指导交流;课后拓展反思”层
层推进的方式,采用“读、想、议、悟”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
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途径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充分利
用网络交流与展示的便利性,布置学生课前绘制基于个体理解的个体初级思维导图。课中
分享作品、同伴讨论接质疑,形成基于群体讨论的群体思维导图。课后结合所学,反思,
完成基于反思评价后的个体高级思维导图。以图片分享,语音或视频分享的形式开展“预
学思维导图评比”、“古诗诵读比拼”“古诗配画作品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展示度
突显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独特感悟,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探究诗中典故的内涵及作用,理解诗人表达的内涵
2.教学难点
掌握学一首诗带动学一类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预习思维导图,疏通诗意,读中想象画面,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二、过程与方法
小组交流,感受黄河之特点,写法之独特,诗人之志向。并通过 1+X群诗阅读,进一
步理解诗歌内涵的同时,掌握学一首诗带动一类诗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诗为心声的特点,体会刘禹锡历经艰辛,仍旧迎难而上的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探究
1.学习资料
古诗文网关于这一首诗的介绍。(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857567307e6a.aspx)
2.预习并绘制思维导图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可以诵读《浪淘沙》其一,也可以诵读拓展阅读中的作品);
第一遍读正确,第二遍读流利,第三遍读出停顿,第四遍试着读出自己对诗歌的情感
的理解。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3)自主学习作者的简介,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古诗写作背景;
(4)绘制基于个体理解的个体初级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主分支包含以下内容:
必选项——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品写法、悟诗情
自选项——解典故、诗拓展、读后感、小诗人等等。
【设计意图】课前提供自主学习资料,使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选择、整合资料等
过程,形成自己的初级思维导图,熟悉、自学古诗的同时,也将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带到课
堂,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意识的课堂学习和思维。
【学生预习作品展示】
图 1基于个体理解的个体初级思维导图
二、课中指导交流
1.创设情境,生谈收获
同学们,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吟诵、赞美。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感受刘禹锡笔下的黄河。齐读诗题——
课前,我们进行了自主预习,并绘制了思维导图。现在,请将你的收获与小组同学进
行分享。然后选出组内最优秀的思维导图,融合你们集体的智慧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由
组长分配任务,合作进行汇报。(5——8分钟)
(1)交流分享:
小组成员轮流展示个体初级思维导图,分享学习收获;
选出完成最好的思维导图小组讨论修改。
(2)分享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小组讨论修改后的思维导图
问题引领:xx同学从“知作者”“明诗意”“品写法”“悟诗情”“诗拓展”几个方
面绘制了《浪淘沙》其一的思维导图,你认真阅读,思考: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不同的
见解?有哪些疑问?
预设一:介绍了刘禹锡字,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预设二:解诗题(大浪淘沙之态)
预设三:明诗意(关注关键词:数字“九”“万”,动词“曲”“淘”“簸”“上”
等)
预设四:品写法(可与诗意一同分享)
预设五:悟诗情
(3)班级进行讨论、质疑、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基于群体讨论的群体思维导图。
问题引领:这条黄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问题引领:诗人刘禹锡是如何写出黄河的这些特点的呢?
问题引领:有道是,诗为心声,不尽之意在于言外。这首《浪淘沙》也不仅是一幅波浪
壮阔的画卷,一次遨游天宇的畅想,更寓情于景,寄托着刘禹锡的抱负和情怀。
(4)对比这个小组代表的思维导图,反思自己的思维导图有哪些优点,在哪些地方需
要修改。
【设计意图】经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将预习中的收获进行交流,修改、补
充自己的初级思维导图,并将自己预习时产生的疑问与同学交流。同伴的交流和学习,将
学习的指挥棒重新交回学生的手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的问题引导
能够把握课堂重难点,使学习学习有目标。
2.拓展探究,深入诗心
(1)描写黄河的诗。
同样是写黄河,不少同学的预习思维导图中也拓展了有关黄河的诗句,请这些同学为
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你们拓展的黄河诗与刘禹锡的异同。
(2)刘禹锡作品,如《望洞庭》《秋词》《玄都观桃花》《浪淘沙》等。
还有部分同学查阅了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分享一下呢?
(3)拓展刘禹锡借物言志的其他古诗文,如《陋室铭》。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虽被一贬再贬,但志气不减,直到最后被贬至和州那个著名的
陋室里面,就在那,他创作出了千古名作——陋室铭。哪位拓展了这首诗的同学愿意和我
们说一说?
【设计意图】由学生分享预习思维导图中的拓展部分出发,比较拓展中描写黄河的其
他诗歌与刘禹锡笔下黄河的特点,为后面理解这里黄河象征刘禹锡坎坷“政治生涯”做铺
垫。再结合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再进一步感受本诗中刘禹锡表
达的豪放豁达。并以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体会他精神与志向。
3.仿写创作,我来作诗
(1)学生自主选择创作方式:仿写一首小诗,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表达。
(2)分享展示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首诗放在写景的单
元中,其对景色的描写手法是学生模仿的例子。围绕中心思想写作是本单元需要学习的语
文要素。那么在亲近了诗人笔下的黄河,了解了刘禹锡的志向,学生也可以用这种写景的
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写一写他们眼中之景,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围绕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借景抒情、借景言志。
【学生课后作品展示】
图 2基于群体讨论的群体思维导图
图 3《浪淘沙》(其二、其八)
图 4小诗人创作
三、课后完善拓展
1.拓展
(1)学生完善基于个体评价反思的个体高级思维导图:
根据课上交流探讨,完善个体高级思维导图。(如图 7)
图 5基于评价反思后的个体高级思维导图
(2)复习背诵描写黄河的古诗
图 6描写黄河的古诗思维导图
图 7描写黄河的古诗思维导图
(3)熟读、理解刘禹锡其它代表作品
图 8刘禹锡其他作品思维导图
图 9刘禹锡其他作品思维导图
(4)对吟诵有兴趣的同学,推荐学习“中华吟诵网”中的吟诵学习资源。
(http://www.yinsong.org/)
【板书】
《浪淘沙》其一
状物 夸张
联想 用典
豪迈的气势
奋发的精神
【课后反思】
表 1 学生反思例举
表 2 教师反思
反
思主
体
阶
段 反思内容
自我评价
☆☆☆
教
师 课
前
1.课前任务的布置是否在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
础上充分考虑本班学生学习情况?
2.检查学生基于个体理解的个体初级思维导图后,
是否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
课
中
1.是否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作出必要分析?是否
针对学情对课堂教学做出调整?
2.是否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成果及交流讨论的情况,
设计不断深入主题、达成更高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问题?
3.是否引导学生与教师、同伴展开协商对话,对
生成的新知或解决问题的策略达成共识?
☆☆☆
学生在课前
虽然做了思维导
图,但是并未进
行深度的思考。
所以课堂上,我
对交流汇报部分
进行了调整,增
加了不少的时间。
对于学生没有弄
清楚的生平,我
进行了补充。
反
思主
体
阶
段 反思内容
自我评价
☆☆☆☆
学
生
课
前
1.是否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完成自主学习任
务单中的问题?
2.在小组讨论中是否提出问题与建议?
3.在学习小组内内是否与成员合作顺利?
☆☆☆我在
小组讨论时提出
了两个问题:
1.刘禹锡的
生平 2.典故的来
历和与之相关的
其他古诗。
课
中
1.课前遗留的学习问题在课堂学习中是否得到解
决?
2.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思考?
3.在课堂学习中有没有产生新问题?是否得到解
决?
4.对老师的教学是否有建议?
☆☆☆☆
通过对刘禹
锡生平的了解,
我了解到刘禹锡
在《浪淘沙》
(其一)中表达
的真正志向。
课
后
1.对比自己的初级思维导图与高级思维导图,有
多少项修改或增加?
2.课后拓展学习的内容是否完成?
☆☆
课
后
1.对比学生的初级思维导图与高级思维导图,是
否完成教学预设目标?
2.是否跟进学生的课后拓展,并提供针对性的辅
导?
☆☆☆☆
课后,我对
课中没有说清楚
的部分,以及因
为时间原因没有
拓展的部分进行
了补充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