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学设计——《精卫填海》
黄小琳,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大磡小学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精卫填海》是部编版教材中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非常简短,只有两句话。所
以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在这之前,他们已经接触过文言文,对
文言文已经不陌生。精卫填海的故事也是他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对课文的理解应
该没有太大的难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接着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了解故事大意,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最
后再进行拓展阅读,并尝试让学生仿写,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点分析
利用多媒体,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情境。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等
各种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 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并说说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边读边思考,积累精彩句段,学习仿说文言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能读懂小古文,理解明白精卫这种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1.出示司马光砸缸图和守株待兔图,让生回忆背诵三年级学过的小古文课文。
2.同学们都记得这两篇文章的体裁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叫“文言文”,也叫小
古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精卫填海》,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神话故事,
文言文中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神话故事写出来的呢?请打开书本 50页,自由朗读
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引发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自由朗读课文
2.指导“少”“曰”“堙”“溺”的正确读音。
3.指名读
4.大组承接读
5.变换格式读
6.记忆比拼填空读
7.师生问答读,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进一步感受小古文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
同时也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对本课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了故事的起因,
经过,结果,为下面进一步理解课文,感知人物做铺垫。
三、理解课文,感知人物
1.小组交流,看看刚才自读的时候你理解的词语的意思对不对。
要求:利用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已积累的经验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
2.交流汇报,随机指导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讲解炎帝,女娃的意思。
句式仿说(让生仿说,如戴家之少男,名曰楷楷)
(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女娃游于——(庭院、北海、南海……)
女娃——(戏,跑、跳)于——
区别溺的意思:溺而不返,溺爱孩子,困于所溺
(3)故为精卫
区别故的意思:故弄玄虚,温故知新,无故缺席
通过注释了解精卫鸟的样子——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的嘴,红的脚
(4)女娃是炎帝的女儿,自己一个人去东海游玩,最终溺水身亡,我们平时能自己一个
人去池塘水库吗?女娃溺而不返,最后化身精卫,我们能吗?这就是神话故事的
神奇想象。
(5)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提醒“衔”字的书写注意事项。
品读“常衔”,创设情景感受精卫的坚韧执着:
烈日当空,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狂风大作,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暴雨倾盆,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寒风呼啸,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看到精卫不顾一切地填海,此时此刻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4.后人用精卫填海这个成语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句式的仿说,让学生感受小古文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
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四、总结课文,背诵全文
五、延伸拓展,以文带文
阅读文言文《夸父逐日》
六、小练笔
( )之( ),名曰( )。常( )。
七、课后作业
推荐《山海经》,阅读其他的神话故事。
【课后反思】
本课是一篇小古文教学,文字不多。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时时刻刻地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学,
自己发现,自己体验,理解并学会运用语言文字。以现代技术为手段,营造和谐、富
有童趣的学习气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习内容作了有益的补充和整合。比
如课前用他们熟悉的《司马光》、《守株待兔》这样的小古文故事导入,课中推荐阅
读《夸父逐日》神话故事,课后推荐阅读更多的《山海经》故事,这样不仅把课内外
有机地联系起来,还扩大了教学资源,构建了开放的语文课堂,使新课标的精神得以
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