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2-01-18 15:34:54
阅读课教学设计——《雪地里的小画家》.doc(33.5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其他
阅读课教学设计——《雪地里的小画家》 杨丽群,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大磡小学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12课,全文短小、精悍,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 识为一体,富韵律美,极有童趣。这首儿歌设置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 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的形状特征,以生动活泼的儿歌 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儿歌中出现标点符号“!”、“?”,以及对 于量词的准确运用也是很好的语言范例。 二、学习者分析 对于刚上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讲,本文文体形式是他们非常熟悉且喜欢的儿歌,文章 内容有趣好玩,奠定了把课文上得有趣、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基础。儿歌中出现标点符号 “!”、“?”,是让刚上学的孩子认识、体会、感悟其使用环境的良好契机。另外此课中, 一年级的孩子可以初步感受比喻、拟人的作用,却不宜生硬,应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孩 子们有所感受即可。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点分析 灵活利用多媒体,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生动形象地设置情境。采用情景再现、角 色体验、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让孩子们积极融入课堂,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标点的认识、量词的掌握以及拟人和比喻的初步认识。 2.教学难点 几个比喻句的理解和想象仿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领悟“!”、“?”的用法。 2.体会单数与多数用词的不同。 3.感受拟人、比喻的作用,尝试用多种不同言语形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感悟语言的韵律 美。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 蛙冬眠的特点。 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小画家们脚印的探究,通过图片欣赏以及各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语 言形式,学习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孩子们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幅幅美丽的雪景图片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徐徐展开,教师轻声伴语:虽然深圳的冬天 从来不下雪,可是,在北方的冬天,雪,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物。你瞧,纷纷扬扬的雪花 飘下来了,它飘落到了山坡上、河流里、树林里、房子上。大地白雪皑皑,到处晶莹剔透。孩子 们看见雪下起来了,下得越来越大了,想着马上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橇,心里甭提有 多高兴了!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用图片和音乐创设美美的情境,伴随教 师美美的语言和朗读,既吸引孩子注意,同时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一种语言的积累。接着抓 住孩子们喜欢玩的特点,点出下雪可以进行的活动,切身体会文中小朋友看到下雪的兴奋 之情,为顺利进入第一句的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二、情感朗读——体会“!”的用法。 导语:(接上)所以当他们推开窗户时,他们忍不住大喊: 1.(出示课件:下雪啦,下雪啦!)齐读。 2.“!”号教学(感叹号用红色标记,不断闪烁): 导语:细心的小朋友,谁发现了这个符号?它叫什么?谁认识? “!”表示很强烈的感情,下雪了,让我们快乐地喊出来吧! 指导朗读:范读(后一个“下雪啦”比前一个语气提高,兴奋),齐读(模仿老师), 男女生分读。 【设计意图】情感铺垫后了解感叹号的作用就变得容易多了,加上师生入情入境的情感 朗读,把对感叹号的理解融入到文本中,融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是开课时创设情境的 升华,是基于对感叹号知识了解之后的情感提高,是更好的体会、理解。) 三、对比练习——体会单数与复数用词的不同。 导语:你们喜欢下雪,有一群小画家也喜欢着呢! 分层次教学,理解复数: 1.幻灯出示雪地里来了一只小鸡,踩出了一排足迹。灯片中出现句子:雪地里来了一( )小画家。 2.幻灯再次出示雪地里来了四只小动物,踩出各自的足迹。出现句子:雪地里来了一( )小画家。 3.引导:两只能否成为“群”?明确: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人或动物聚集在一起就可 以称为“一群”。所以有个成语就叫“三五成群”。(课件出示成语) 4.训练想象与说话: 为了训练说话能力,进一步设计这样的内容: 首先想象还有谁也来画画了?然后(幻灯出示)说话练习: 雪地里来了( )、( ) 和( )、(),还有( )、( ),他们是一( )小画家。 期中“还有”用红色重点 强调。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对比,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群”的概念,同时深化开去, 理解成语“三五成群”。语言积累就是在一点一滴当中。后面的说话练习,使教学不仅仅停 留在对单数、多数概念的理解上,而且将关联词的渗透造句的训练、课文的理解、内容的拓展、 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等整合起来,从词到句再到简单的一段话,层层递进,综合性地训练 语言,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 、层层递进——感悟拟人、比喻的作用。 1.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自然物学生虽然知道一 些,但与动物脚印之间的联系似乎还有一段思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段距离,将学生带入思 维最近发展区,出示动画:白雪图片伴以音乐,听四种动物的叫声并提问:请小朋友们听 听谁来了?继续出示,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留下清晰的“脚印”。(帮助学生懂得 动物脚的形状不同所以踩出的脚印也不同。) 导语:哇,这些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就像一幅幅画呢!(齐读课文“小鸡 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2.教师出示四张画有竹叶、枫叶、梅花、月牙的卡片。让学生把这些图片贴在相应的板书 下。 3.继续动画演示,并用关联词说话; 如小鸡: (1)演示小鸡踩出竹叶图形的动画。 (2)练习说话:因为( 小鸡 )的脚印像(竹叶 ),所以说( 小鸡 )画( 竹 叶 )。 4.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教师范读(示范)后分组读(练习),再指名读(检查效果, 加以纠正,同时也是一种比赛,希望通过这种读,让学生逐个得到进步。)教师的范读在这 里起重要作用,四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注意区别高低、轻重,力求读得有变化:竹叶读 得可爱,梅花读得美,月牙读得高而悠长。 5.初步感受拟人的作用。 导语:这些小动物们啦,本来呀,只是在雪地里随便踩了一下,可是由于他们这随便 一踩,竟然和我们人画的画一样好看,所以我们就把他们当作人,干脆称他们为小画家啦。 6.拓展说话:雪地里这么好玩,小画家肯定不止他们四位,你们想象一下,还有谁呢? 他们会画出什么图形呢?先小组讨论,再个人汇报。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也是采用层层推进的办法,一步步 理解文章内容并感悟拟人、比喻的作用。动画的演示帮助小朋友懂得动物脚的形状不同所以 踩出的脚印也不同。用“因为……所以……”说话则帮助孩子们理解比喻的作用,同时也训 练了表达能力。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拟人的手法只需要初步感知,因此,教师在最后用 语言巧妙地点出来即可,因为有前面的铺垫,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最后的拓展说话,需要 孩子们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他们收 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它难度较高,孩子们一下子还难以想到,因此需要小组讨论,同学 之间互相启发,教师在此时借助小组的力量引发小朋友思考,拓展思路。) 五、角色体验——体会“?”的用法。 在描述了很多小动物的画后,课文的结尾,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节:“青蛙为什么 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这是一个设问句,既可以让孩子认识“?”,也可以在读中去 体会设问的形式,为以后学习设问的修辞打下基础。 1.(多媒体出示:“青蛙为什么没参加?”)“?”用红色显示。 2.导语:问号表示有疑问。谁做一做表示有疑问的样子? 谁能带着这种表情读读这句话? 谁来问问老师?(师答“它在洞里睡着啦”), 谁能像这样和你的同桌问一问,答一答?注意表情、语气。 3.青蛙在洞里睡多久啊?(了解冬眠的知识)还有谁也会像青蛙这样整个冬天都在睡 大觉? 【设计意图】关于标点符号的教学,如果生硬的讲解,一年级的孩子是很难理解的。我 们要将它和文本、和情境结合起来,通过老师和同学、个人和同桌之间角色的体验读,体会 问号的作用,了解问句该怎么读,并且初步涉及到设问的形式:有问有答,自问自答。也就 是说通过朗读来体会,把感悟体现在朗读中。) 六、总结、布置作业。 将这首儿歌有感情地朗读给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一年级小朋友不布置书面作业,如果能将课堂上所学融入朗读中,就已经 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 【课后反思】 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文本的范例作用,《雪地里的小画家》在几个方面都是很好的 语用范例,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紧抓核心,引领孩子们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形象化、 富趣味性是吸引注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本课注重以多种手段设置情境,将文 本和情境结合,将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读代讲、以读促 悟,入情入境地感悟语言文字。课堂的实践证明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2-01-18 15:34:54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