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课教学设计——《圆明园的毁灭》
利彩萍,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大磡小学
【教学分析】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第一篇课文。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
文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表达了作者对祖
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
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
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
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通过
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文章的题目
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
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就教材教学上的难点而言,我认为主要要从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来分析。就标题来
说,重点在于“毁灭”。但从写法上看则是按圆明园及其毁灭这两个部分来分别安排
材料的。其中对圆明园的辉煌浓墨重彩,而对“毁灭”轻描淡写,给人以教材本身先
天不足之势。为此,我以为如何在教学中克服这一先天不足的劣势或将劣势转化为优
势,是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难点。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们第一个要考
虑到的肯定是本文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课文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部分以及毁灭部
分,使用的都是高度概括的语言,如果仅凭书本上的这些语言文字,以此达到培养学
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活
动时,如何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爱国主义情感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同时又能结合眼下时
势,让学生树立起直观的爱国主义情怀,怎样才能爱国,就是教师充发开发与挖掘本
课教学价值的重中之重了。
二、学习者分析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并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上网搜索
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
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当今学生对
圆明园知之甚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具有人文的多媒体环境,
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点分析
利用多媒体,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情境。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
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教学难点
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边读边思考、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学习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课外资料的分析,能深刻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
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爱国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
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着眼于自主阅读,致力于课堂优化,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
等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
感悟的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同学们带着自己体会到的
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圆明园,获得了这样的收获: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
艺术的精华。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谁能用“是……也是…
…”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设计用意】把课文对圆明园的两句评价语用上“是……也是……”再次激起同
学们对圆明园的怀念和向往之情,又体现了本课的语用功能。
二、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1.以读代讲,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读课文的 2、3、4自然段,回顾圆明园有什么,体会到
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和建筑艺术的精华!
教师板书:有……也有……
有……也有……
不仅有……还有……
上自……下至……
(2)边欣赏图片边读师生共读 3、4自然段。
【设计用意】老师将朗读、朗读中的审美活动、背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朗读中
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为文中下一部分“毁灭”内容的对比学习做好铺垫。同
时相机让学生熟读成诵,学生在课堂无痕的学习中积累语言,丝毫不会感到积累语言
是一种负担。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
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
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
“金碧辉煌”、“西洋景观”“奇珍异宝”等,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语言,内化语
言。
(3)所以我们才由衷的感慨呀: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全班齐读)
(4)作为法国人,他是怎么感受圆明园的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雨果致巴特
莱的信》。
2.深入理解圆明园的内涵
(1)现在就有请同学们深一层地思考:圆明园拥有的究竟是什么?(板书:文
化)
(2)圆明园拥有的祖国的文化,还是世界的文化,所以我们说,圆明园的价值是
不可估量的!(板书:不可估量!)
(3)读一读这个句子: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
史上不可估量的!这句话不能为了朗读而朗读,你要把它告诉全世界,你该怎么读?
(指名读)
【设计用意】在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感
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
热爱、无限向往。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
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的目的。
三、体会毁灭之痛
1.自主合作交流
(1)然而这不可估量的是文化,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是因为什么?出示
自学提示:
朗读:自己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批注:在句子下面写下你的感受;
交流: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感受,并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
(2)这不可估量的是文化,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是因为(全班齐读) :1860
年 10月 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
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2.刚
才听同学们说,这英法联军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是怎么样地“统统掠走”
的?你能举个例子,或者用你的理解给大家讲讲吗?
2.拓展资料,指导朗读,以读促悟
(1)展示一份真实的资料,记录他们是怎么样“统统掠走”的(指名读):参与
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
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
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 ;有的在宽
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
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2)听了这一段话,有感受吗?把你的感受放到这句话里,谁再来读这句话:
1860年 10月 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指名读)
(3)师生共读这句话: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
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4)是怎么个任意破坏、毁掉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5)这里还有一份真实的材料(指名读):侵略者除了大肆抢劫外,被他们糟蹋了
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
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向
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惨不忍睹。
(6)你心里什么滋味?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这种滋味(愤怒、难过)
(7)指导朗读:他们拿了我们这么多的东西,这“统统”怎么就这么的轻松啊?
教师范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
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设计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恰到好处
地拓展课外两份真实的资料,详细地记录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惋惜
之情”和”和“痛恨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
也应感到惋惜。
3.体会火烧圆明园的时间之久,感受毁灭之痛
(1)同学们,不仅如此,为了毁灭证据,他们还用火——烧。大火烧了多久?三
天三夜,一天多少个小时,两天呢?那三天呢?大火烧了 24个小时、48小时、72小
时,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2)观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一分钟)
(3)我们只看了短短一分钟,就感觉烧了很久,而这熊熊的烈火却烧了 72个小
时,72个小时里有多少分钟?大火整整烧了 4320分钟,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4)就这样,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开头和红色字体,学生读黑色字体): 圆明
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
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
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
没有了西洋景观。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
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教师板书:没有……也没有……
没有……也没有……
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
上自……没有了,下至……没有了
(5)总之一句话,圆明园化作了——一片灰烬。那么圆明园毁灭的到底是什么?
(6)那么作为法国人的雨果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国家军队的所作所为的呢?我们来
看一下。(齐读)
(7)刚才我们花那么长的时间体会圆明园所拥有的东西,却被这两个强盗毁灭了,
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没有了……没有了……也没
有……,而偏偏先写有什么有什么。为什么?
(8)小结:只有“有”,才能体会“没有”的痛苦!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
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拓展写话
请在以下两个题目中选一个来写:
1.看着圆明园的废墟,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请你写下来吧。
2.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
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
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
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五、总结
同学们,155年后的今天,我们记住的是损失,留在我们心里的是什么?还记得
今年 9月央视的开学第一课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馆长朱成山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吗?
他说,一个民族忘记自己的血泪史,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只有记住这样的教训:落后
就要挨打,我们才能更好的振兴中华,全体起立,拿起你的右拳宣誓:勿忘国耻,振
兴中华。
六、作业
把课堂上没有写完的写话内容写完。
板书设计: 21 圆明园的毁灭
没有……也没有……
没有……也没有……
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
上自……没有了,下至……没有了
文化 不可估量!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
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
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
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
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
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
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本课教学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
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
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落实课文的三维目标。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
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
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
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
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
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
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仇恨之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圆明园毁灭之痛,如“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
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但在教学的
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
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
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
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
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播放了一分钟《火烧圆明园》
的电影片段,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分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 4320分钟,
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
灰烬啊!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这座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
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之情、告诫学生不但要记住损失,也要记住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才能够更好地使祖
国变强大。
四、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
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
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让同学们带着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五、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引入了圆明园毁灭
的真实史料,有关于“掠走的资料”和关于“毁坏的资料”,请学生读了后说说心里、
是什么滋味?把体会通过朗读读出来。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引用了朱成山老师的话作
为结束语,并且屏幕上出现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让学生全体起立,
举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声音回荡在气宇轩昂的教室里,
这声音回荡在情绪激扬的每个学生的心头!给学生上了一堂“爱”与“恨”的课,一
堂“赞美”与“愤恨”的课。虽然这堂课结束了,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却飞扬起来。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
要改进:第一,本课在情感价值目标达成比较好,但语言的训练点少了一些,语文的
工具性体现不够。第二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
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惋惜之情没有读出。今后加强朗
读训练。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