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课教学设计——《月球之谜》
利彩萍,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大磡小学
【教学分析】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
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
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了解课文中所写的月球之谜,是本文的重点。
【学习目标】
1、认识“悬、遐、奥”等 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 14个字,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创设情境,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2.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与奥秘,同时引导学
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1、乐曲《春江花月夜》
2、《月球之谜》的课件。
3、学生收集月亮的有关资料
4、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月球的魅力
1、课件展示月亮图,播放《春江花月夜》音乐导入新课: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
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会引起你什么样的遐想呢?
2、看着这轮明月,我想起一首古诗——床前明月光……你们想起关于月亮的古诗
或者歌曲吗?
【设计意图】我让学生进入宏大而有韵味的时空背景,先让学生在柔和的《春江
花月夜》中吟诵自己喜欢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在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远的诗句中,
对月亮滋生出一种美好的遐想后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3、你们这些想象和思索都可以用课文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遐想。
4、的确面对月亮,人们有无尽的遐想,月亮上面有什么?它和地球一样吗?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 22课《月球之谜》。(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个谜字,有哪个字跟它长得很像?(生答:迷) 你们通
过查字典了解它们的意思了吗?(生答)
6、说是说得头头是道了,不知道选词填空做得怎么样?展示课件
谜 迷
( )路 沉( )
灯( ) 难解之( )
二、创设情境,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
1、行程才刚刚开始,同学们就有了这么大的收获,相信接下来的旅途,同学们会
有更大的收获,这就是我们即将要乘坐的宇宙飞船,我们的月球之旅就要出发了!
(师激情过渡语)
2、课件出示飞船图片,跨上神秘的月球之旅。
3、因为路途遥远,月球离我们有 38.4千万公里,所以我们得用四天的时间到达
月球,为了能让大家顺利完成这次探险,请大家利用路上的时间,仔细阅读一下手里
的资料,翻到课后资料袋,读一读,了解月球的特点。
4、(播放阿波罗登月录像和图片)随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我们的目的地到了。
5、请你们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用课文的词语来概括你所看到的月球的景象。
(相机指导理解“奇异、荒漠”)
(1)为什么说是荒漠?指导书写“荒”。
(2)奇异在哪里?请你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6、刚才我们了解到月球上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只有尘土、岩石和环形山,老
师想知道什么是环形山,你能够结合资料袋告诉大家吗?(课件展示月面图 )
7、这些大大小小的坑洞就是环形山。看到了这些景象和你们的想象一样吗?说说
你的感受。
8、小结:同学们有失望的、有惊奇的,也有兴奋的,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9、指名读,学生评价。
10、(课件展示第二自然段)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都想读,这样吧,利老师
把电话借给你们,我们一起打电话告诉地球的朋友们,我们所看到的月球的景象,好
吗?拿起你手中的电话,喂,我们登上月球了,我们第一眼看到就是:十分奇异的景
象(齐读)
【设计意图】赋予了教材诗意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紧紧抓住文本的特
点,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创设语文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月球之谜,完成表格
1、谢谢你们的报道,可是我们来到月球并不仅仅是看一看,玩一玩的,我们还有
更重要的研究任务要完成,有没有信心?请你们默读课文 3——6自然段,找出你们最
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完成的这个表格(课件展示表格),在小组讨论交流。
研究对象 在地球的情况 在月球的情况 引发的问题
2、很多小组已经完成了,现在“月球之谜发布会”开始了(课件展示:月球之谜
发布会),哪位科学家代表自己小组上台分享你们的研究成果?
3、学生交流汇报,老师相机评价和板书“尘土、植物、岩石”。
4、小结:这三个实验我们想也想不通,弄也弄不明白,课文用了用了一个四字词
语来概括,那就是——“令人费解”(全班回答)。它的近义词有哪些?(指名回
答)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
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月球之谜就只有这三个吗?课文用了哪个符号来表示?
2、资料城里有许多我们非常感兴趣的关于月球和太空的知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必读篇目:
《月球十大未解之谜》
《月球的一些事实》
《最低音调》
《人类登月》
其余为选读篇目。
五、拓展打写,丰富想象
假如 2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拓展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拓展打写为学生
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激扬灵性。
【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在自己班上了《月球之谜》这一公开课,我了结合本学期南山区的
“语文教学容量·结构·效率”这一教研专题,力求做到以学为本、和谐互动,献给学
生一个“充实容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课堂。上完课后,感受颇多,希望通过
教学反思,能进一步促进以后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正如叶澜教授曾指
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
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如果只是教书,读书,不写作,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
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
《月球之谜》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识短文,讲的是人们对月球的种种遐想和各种
谜团。它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异景色,接
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
去”结束。全文最大的特点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从生,课文为读者留下了
无限的空间,让读者去遐想,去探索。根据文本特点,我把重点确定为:了解月球是
个什么样的世界,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综观整节课,有几个地方比较成功:
一、正确定位,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科普知识渗透为辅
这篇课文虽然散发着科普知识的光芒,但其文字优美,要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球
的魅力,不失语文的本味,难度也很大,我认为,对文本把握应做到:正确定位,以
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科普知识渗透为辅。
开课,我让学生进入宏大而有韵味的时空背景,先让学生在柔和的《春江花月
夜》中吟诵自己喜欢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在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远的诗句中,对
月亮滋生出一种美好的遐想后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赋予了教材诗意的想象空间和丰富
的人文内涵,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创设语文
的氛围。
本课尽管是知识介绍性的文章,但朗读训练的资源非常丰富。例如在学习课文在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是通过问题的设计:“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词语来
概括你所看到的月球的景象?”来让学生先找出答案,再通过朗读来理解什么是“奇
异”和“荒漠”,然后品味其文字的优美来达到“读中品”、“读中悟”的目的,整
节课以读代讲,以学生的评价代替老师的评价,让学生自主地找出朗读的技巧和要领,
把课堂还给学生。
另外,我还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因素与语言现象,努力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
导入课题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这个“谜”,说说有哪个字跟它很像,学生想到了走
字底的“迷”,再由学生说说课前所查到的这两个字在字典上的解释,用选词填空来
加深对着两个字的辨认。学习第二自然段中,在理解“奇异”和“荒漠”的时机,我
趁机指导“荒”字这个容易写错的字书写要领。小组自学第三和第六自然段之后,我
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些不解之谜,并说说“令人费解”有哪些近义词。 “月球
之谜就只有这三个吗,课文用了哪个符号来表示?” 通过这个提问这样学生去理解了
省略号的意思和运用。以上这些设计就是为了重视文本提供的言语材料,充分去展现
语文的工具性。这种几点训练是扎实的,有效的,抓住了文本的特点,学生在这些训
练中增强了语感,品位了文章的语言,揣摩了文章的表达,具有浓浓的语文气息。
二、创设情景,激发探索的欲望
有的专家提出,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第一位的,我赞成这
种观点,《月球之谜》是一篇科普文,如果用单一的阅读方法去了解里面所介绍的知
识,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热情。因此,我充分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手
段,为学生创设了力求逼真的情境,进行了一次模拟的月球探险之行。因此,导入新
课时,我就创设了“月球之旅”的情境,然后带着美好的遐想,到达了月球,我说
“让我们一起拿起手中的电话,告诉我们地球的朋友,我们所看到的月球的景象”,
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到月球的奇异。学生就好象真的到了
月球一样。我又说“我们来到月球并不仅仅是看一看、玩一玩的,我们还有更重要的
研究任务要完成,有没有信心?”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小组合作完成了学案上的表格,再进行“月球之谜发布会”,让学生代表自己小组诉
说“月球之旅”的研究成果,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欲望。如果
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
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21世纪的课堂,应
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
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
三、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课堂的最后一环节我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上台表达课外搜集的资料,这样培
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
兴趣。最后的作业设计是完成学案上的写话练习:假如 2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
去做什么?这个拓展练习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
激扬灵性的服。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由于
经验不足,这节课也有很多感到很遗憾的地方,例如:
在这节课当中,我对学生发言的评价还没有做到灵活多变,评价语过于单调,也
没说出棒在何处。我们语文课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快乐和情趣,除了要有合适的教学
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呈现出的教学姿态——是不是
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是不是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表情,是不是能够
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眼神去启迪孩子的心智,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一种学习的满
足 。我在点拨回答方面还稍欠功力,还不能达到金针度人的效果。因此,我感觉评价
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
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
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
关词语等。除了教师评价,还可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
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
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
通过这一次的公开课,使我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不
足。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给孩子一个开放的、对话的、
感悟的、和谐的语文课堂!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