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2-01-18 15:42:41
20.项目式学习_背景_类型与核心环节.pdf(1.39MB)
  • 浏览 : 83
  • 下载 : 3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教案
24 2018 年第 5期 理论探讨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一、项目式学习的产生和发展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支持和促进教育深入发 展的同时,也正在变革着传统的教育形式,并对学 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西方国家提出的“21 世纪技能”要求学生除掌握原有的核心课程内容之 外,还应具备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 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21 世纪技能合作研究委 员会提出新时期人才应具备 7C 技能,即批判性思 考与问题解决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协作、团队 工作与领导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交流、信息与 媒介素养,计算与 ICT 素养以及职业与学习的自主 能力 [1]。2016 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 心素养》也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 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六大素养 [2]。相应地,教师也不再只做知识的传递 者,更应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 能力。 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强调培养学生多 元能力的项目式学习日益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项目式学习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 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 [3]。 它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 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芬兰的“主 题情景式”课程,要求每个学生每学年至少参与一 个“多学科学习模块”,以培养学生适应真实生活 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美国 2016 年发布的《STEM 2026 报告》,旨在推进 STEM 教育在创新方面的 马 宁 赵若辰 张舒然 研究和发展;英国设立的 STEM NET 组织,旨在 帮助年轻人学习 STEM 课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问题解决能力和技术能力;我国教育部 2017 年颁 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 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 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 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本研究旨在结合混合式学习理念和项目式学习 的优势,在“主导 - 主体”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学 科与学科的混合、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多种学习方 式的混合等,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 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 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4],实现学习效果和学习效 率的最优化。混合式学习理念下的项目式学习基于 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以及各学科的特点,将 真实世界问题与学科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 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高层次思维能力、问题解决 能力等核心素养。 二、项目式学习的类型 依托课程大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可 以在混合式学习理念指引下开展三种类型的项目式 学习探索,分别是:基于学科某一知识点或主题的 深入探究、学科内知识的统整与延伸以及跨学科的 问题解决。这三种类型的项目式学习,既可以帮助 教师实现基础学科的教学深化,又有助于学生综合 项目式学习:背景、类型与核心环节 摘 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本文依据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以及项目式学习的 本质特征,提出了混合式学习理念下项目式学习的三种类型:基于学科某一知识点或主题的深入探究、学科 内知识的统整与延伸以及跨学科的问题解决,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阐述了项目式学习的核心 环节,以期为项目式学习的具体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混合式学习;21 世纪核心素养 252018 年第 5期 理论探讨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能力的发展。 (一)基于学科某一知识点或主题的深入探究 这类项目式学习通过让学生深入探究所学学科 的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拓展 课堂的深度、广度,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它 让学生在高水平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搜 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知识与能 力并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展这类项目式 学习时,教师要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合 适话题,专注于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让学生积 极地参与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自主地建构 知识。 基于某一主题开展的项目式学习将课堂知识融 入各项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很好 地激发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和锻炼了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由初一学生基于 WISE 平 台开展的“图表故事”项目,就涵盖了散点图、折 线图、曲线图等图表知识。该项目以“帮助贝儿、 小杰、莎莎和东东绘制一些图表,向小伙伴们讲述 他们参加的一次惊险又刺激的徒步旅行”为驱动性 问题,引导学生用图表呈现他们旅行中每天行走的 距离,比较不同图表呈现效果的差异,掌握与图表 相关的知识并在一定的情境中合理应用。最后,学 生要以游乐园工程师的身份,运用图表知识设计一 个有趣且安全的游乐项目。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扎实地学习了图表的相关 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形成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 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上学到的知识 与实际生活情境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解释和推理能力,从而有 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学科内知识的统整与延伸 这类项目式学习根据学科内知识体系的纵向关 联,进行学科内知识的统整与延伸。教师可根据知 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适时调整、拓展和延伸课程,实 现学科知识与项目目标的无缝连接。这类项目式学 习注重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情感体验,以及课程的生 成性与延展性,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和扩展,批 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 开展这类项目式学习时,教师要从学生学习、 学科知识、项目目标等因素出发,对相应要素有机 整合,使学生将片段化的零散概念整合成具有内在 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形成对知识的连贯性理解, 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例如,“灿烂的中国世界遗产”案例是基于人 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教材《长城》《颐和 园》《秦兵马俑》以及《语文园地五》开展的项目。 该项目通过“驱动问题—小组探究,群文学习—拓 展阅读—写导游词,制作微电影—成果展示,作品 评价”这五个阶段实施(见表 1)。随着这五个阶 段有序地开展,各小组收集和汇总了大量的素材, 并协作创作作品以呈现项目成果。依托该项目开展 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 查(资料)的能力,激发了他们探究我国“世界遗 产”的兴趣和爱国之情,培养了学生自觉保护文物 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 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对学习内容深度加工,提升了课 堂的认知投入程度,诱发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 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组织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 力以及高阶思维能力。 (三)跨学科的问题解决 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 借助技术的支持,将融合了科学、数学、语文等多 学科的知识,在问题语境中以主题的方式导入,这 将有效拓展和延伸课堂,使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有 机结合。正如 STEM 教育有效融合了科学、技术、 工程和数学知识,美国项目引路(Project Lead 表 1 “灿烂的中国世界遗产”项目实施过程 26 2018 年第 5期 理论探讨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To the Way,PLTW)机构基于项目和问题解决 的活动所开展的 STEM 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 的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助于创新 型、创业型人才的成长。可见,这类项目式学习在 让学生建构相应知识经验,建立良好知识结构的基 础上,获得对意义世界的整体性认识,促进了学生 综合能力和整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例如,为期 3 周的“伸出援助之手”项目融合 了数学、写作、听力、口语等知识,设计了一个“投 资人要投资一批能用 25 美元在社区产生最大影响 的小型贷款项目”的情境,并以“如何用 25 美元 为社区做出最大贡献”为驱动问题,学生在项目中 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开展实地调研、访谈等探索 活动,最后以方案解释信的形式汇报小组成果(见 表2)。通过此次项目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读、写、 比较百位数及千位数等学科知识,还能够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跨学科的问题解决为 核心的项目式学习,将知识蕴含于实际问题解决之 中,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 生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关注并审视 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发展交际能力和综合问题解决 能力 [5]。 (一)明确问题 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是项目式学习中的关键因 素。教师可以从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构思问 题,也可以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中挖掘问题。问 题的选择要遵循挑战性、真实性、一致性和开放性 的原则。问题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同时又要体现真实世界的处理过程,并与课程标准 保持一致,确保最终产生的成果是多样的。确定问 题之后,教师需要从学科视角、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核心素养、21 世纪技能等方面确定学习目标,通 过项目选题和学习目标的结合,凝结成有意义的、 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驱动问题。驱动 问题能帮助教师重新定义课程标准和技能,并指导 整个项目计划 [6]。在学生明确整个项目式学习的选 题和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借助学习 清单列出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待解决的子问题,从而 开展探究活动。 (二)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是以小组为单位制订一系列的计 划和方案,包括采取的实践活动、时间规划和探 究的方法。为了解决最终的问题,学生需要针对 具体的、真实的、可操作的一系列子问题开展头 脑风暴、Workshop 等学习活动,也可以借助 Process On 等协同编辑工具、CNKI 等文献检索 工具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自己学习小组解决问 题的计划和方案。制订的学习计划既要注重小组 协作学习,又要落实项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因 此应包含丰富的探究活动和具体可操作的时间计 划,其中小组协作学习是项目式学习的基本学习原 则。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组织自己的思想,发 三、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环节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 学习方式,通过构建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境,引导 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探究和设计解决方案,最后 解决相关问题,并以一定的形式发布。因此,它主 要包括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协作探究、创作作品、 展示作品、评价与修改六大环节,如图 1 所示。 图 1 项目式学习的六大环节 表 2 “伸出援助之手”项目实施过程 272018 年第 5期 理论探讨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作者马宁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 导师,赵若辰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专业硕士 研究生,张舒然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硕士研究生) 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 更小的、可实现的任务,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三)协作探究 协作探究是学生根据设计出来的研究方案,以 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开展的实践探究。主要包括两方 面的探究:一是在线的网络探究,寻找有价值的资 源和信息;二是实地的探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 科技馆,也可以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市场调研或 问卷调查。项目可长可短,可以是一到两周、范围 有所限定的项目,也可以是时间更长些、开放的探 究性项目 [7]。探究过程中包括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 实地考察、人员采访、图书馆查阅资料和社区调研 等一系列活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 能力、学校课时的安排情况、教师自身经验和对项 目式学习的驾驭能力,合理地协调组内任务,并借 助信息技术工具引导学生协作完成任务。 (四)创作作品 学生在实地调研和网上探究获得大量素材和数 据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合作,对搜集到的资料进 行筛选和汇总,根据探究结论设计创作作品,以解 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小组 需要借助各类媒体,充分呈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 有效的作品设计能够使学生参与到复杂的问题解决 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模拟真实世界中的 问题解决过程,以设计方案和开展协作探究,学生 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在创作作 品的过程中都会得到提高。学生作品作为最终的学 习成果,是考查学生绩效的重要内容。 (五)展示作品 作品的展示不局限于班级内,可以是校园内、 社区内甚至更大的范围。展示的作品可以是为某个 困难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项目建议书,例如向当 地城市规划部门建议增建休闲娱乐场地;也可以是 解决社区中某个重要问题的研究报告,或是通过电 脑工具制作的特定类型的电子作品,例如视频、动 画、3D 建模作品。通过作品展示,可以综合锻炼 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六)评价与修改 评价发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评价对象可以是 责任编辑:牟艳娜 [ 1 ]Fade l C , T r i l l i ng B . Twen ty f i r s t Cen tu ry Sk i l l s and Competencies[M]. Springer US, 2012.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J]. 中国教 育学刊 ,2016(10):1-3. [3][7] 巴克教育研究所 . 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 世纪的中学 教学法 [M]. 任伟 , 译 .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4]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3):1-6. [5] Musa F, Mufti N, Latiff R A, et al.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Inculcating Soft Skills in 21st Century Workplace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59(1):565- 573. [6] A guide to develop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units. [EB/OL] http://www.jetspost.com/eportfolio/pbl/driving_questions. htm.2018-06-20. 参考文献: 个人、小组或学生整体,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家 长、教师和社会成员,评价过程要体现出多元化。 对于 21 世纪技能、学科内容、展示过程、作品呈 现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维度、评价等 级、具体表现来设计评价标准,也可以借助技术工 具来帮助评价,如论坛评价、投票工具、在线自评、 考试系统等。同时,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 评价。学习过程中的笔记、观察记录表和口头汇报 等都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总结性评价是在 项目结束时进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 工具围绕同一主题进行作品展示,最终作品是学生 所学知识与掌握技能的综合体现。学生可以根据来 自同伴、家长、教师等的评价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作 品。 混合式学习理念下的项目式学习契合了当前我 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作为理念付诸实 践的有效载体,它变革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推动了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深层次融合,为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和批判性思 维提供了可能性,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 的启示意义。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
    唐泽 2024-11-14 10:09:17 下载
  •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
    唐泽 2024-11-14 10:09:09 收藏
  • 向南小学
    黄汶倩 2024-11-14 10:05:41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