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网络学习路径 提高网络教育效率
柴畅,深圳市南山区向南小学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中国大地。一纸“停课不停学”号令出来,全国的教
师都化身“主播”。虽然这几年网络教育也开始踊跃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但还不算普及。
这次疫情的爆发,推动和加速了教学信息化的进程。网络教学自然好处多多,优质教育资
源均衡化、学习随时随地化、可回放可巩固可再学,是未来终身学习方式。但问题也层出
不穷。信息设备、资源跟不上网络教学的要求;教学时间压缩;学生缺乏监管,学习效率
低等。
网络学习是教学的新模式,也是教学的新机遇。如何在有限条件下提高网络教学的效
率?课堂中,我们最应该教会学生的是什么?这次疫情中的网络教学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初心,不断加强、磨炼教学能力。
一、学法的指导,铺就网络学习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保护学生视力,网络课堂中,每节课面对屏幕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教师讲的时间
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是简单讲解知识点或者分析课文,
那学生课后消化的只能是知识点的内容,想要学生学以致用,或者有所发展,比较难以实
现。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的指导是学法的
指导,告诉学生如何学习,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接到学习任务后不知所措或者敷衍了事。
当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老师的教学也会轻松,这才是“授之
以渔”。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例子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才是教师应该教给
学生的。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
部编版的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阅读,分别选取了四大名著的部分片段,且
有些还是半文半白,大部分学生是读过四大名著的,但看过原著的估计少之又少。原著有
原著的魅力,但读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只有让学生能读懂,还能读出味道,才能使他们
有兴趣去阅读更多的原著。我在教学中,以本单元课文为例,和学生一起探索读古典名著
的方法。比如《猴王出世》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红楼梦》中所提
到的一些物品名称与今天有异,可不必细究,了解大概即可;《草船借箭》、《景阳冈》
可查阅相关资料等。在此基础上,我安排了阅读部分名著片段,提供应用方法的机会,让
学生在应用中习得、掌握,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课后,有家长拍照告诉我,今天
孩子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了,我感到欣慰的同时,也真正意识到,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
自主学习中应用,才是学习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吧。
二、清晰的教学目标、精准的教学语言,架起有效网络课堂的高速公
路
网络教学由于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精炼的授课语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目标越清晰,教学越有针对性。还记得在设计《威
尼斯的小艇》学习中,我根据单元学习目标,确定重点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设计
时,我先让学生在文字中体会、感受动静描写,例如白天威尼斯城中人们随小艇而活动,
热闹喧哗,和入夜后小艇停泊,水城的静寂。再将其单独提出来进行对比感受,我选择将
描写小艇特点的外形和行动的两个比喻句单独拎出来,进行对比,感受小艇静时如新月,
动时如水蛇,这种用动静描写同一事物的效果,加深学生对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感知。接着
再让学生学着用动静描写,模仿着写一个简单的句子,及时巩固方法、实践练习,让输入
变为输出,真正内化。最后课后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写一个简单的片段,真正让学生将
这种描写方法变成自己文章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教师去除细枝末节,用自己精准的语言射中教学目标的靶心。
《教学七律》中提到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教师和学习者共同语言。意义明晰、容
易理解……使用最少的最简单的话语来表达观点。不必要的话语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增加
学生误解的危险;使用短句和结构最简单的句子。
因此,现在每节课前,我都要认真设计自己授课的言语,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字斟句
酌,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二十分钟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有时候,甚至连讲稿,我都要
完整地写下来,避免自己的啰嗦唠叨浪费过多的时间。本来一句能讲清楚的事,却用很长
时间翻来覆去地讲,无形中会浪费了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通过几次
的实践,我更加感觉到课堂上教师语言的精确和精炼的重要性。
三、学习动力的唤醒,成就网络学习的康庄大道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网络学习中,师生、生
生的时空隔离,阻断了社会性交互,面对的只有屏幕。那么如何实现跨时空的学习动力唤
醒呢?
网络学习的便捷性,资源的共享性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让我重新思考学生到底想要
了解什么,想要知道什么,想要学习什么。我尝试去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物,调动学
生以往的知识经验,联系现下的社会时事,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也会时刻发现生
活中的语文,感受语文的不同形式,以之入课。将学生代入学习情境,唤醒他们的好奇心、
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印在日本捐赠物资上的优美诗句竟是中国出口,关注社会时事,提升文化自信。不论
是古代《凉州词》曲、还是现代《玉门关》歌,音乐中也能彰显语文之美。古人对年龄的
有别称,不仅音韵入耳,还有古代文化之蕴。《祖父的园子》让我们童言稚语中回归童年。
《呼兰河传》导读,链接课内外,由无忧无虑的童年到封建麻木的社会,深度阅读,驱动
思考。再让马克.吐温作导游,乘威尼斯小艇,领略独特的水城风情……
思考如何解决网络学习的问题,让我对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探索和收获。更重要的是,
让我对教育的根本目的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一颗鸡蛋,从外面打破是因为压力,得到的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因为生命力,得到
的是鲜活的生命。孩子天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但可惜的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
这些天赋正不断消失。教育要做的就是不断唤醒、保持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激
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作为教师,我们要
做的就是要学会抓住时机,在了解学生兴趣和愿望的前提下,激发孩子更高层次的梦想。
抗疫这场战役,我们打赢了。人生却不是战场,没有输赢,每个孩子都应该活成各式
各样。网络学习是危机,也是契机。它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教育,回归教育本质,找回教
育初心。
走出疫情,让我们带着教育思考,重回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