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穷人》
陈少敏,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大磡小学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穷人》是义务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13课的课文。课文记叙了在一个
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
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可贵品质。课文在写作
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
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
语言。而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
形象,抒发真情实感。作者这种高超的艺术机巧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
定的难度。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点分析
利用多媒体,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情境,例如图片的插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
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音乐的插入,学生配乐朗读更快地可以营造与课文中心情感相关
联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和作者的内心,入情入境地
区理解课文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兼之以指导自学、学法迁移自学、独立练习、协作
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给到学生适当地指引,又不至于牵得太紧,将课堂还给学
生,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其
进行学法迁移,并将学习的方法放到拓展阅读环节中,边阅读边学习的同时又是对前面
内容的复习巩固和升华。最后的打写练笔环节则是一个教学结果学生学习后输出的考验
环节,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
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改编自雨果的叙事长诗《贫苦人》,阅读该篇目有助于学
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中有大片段的对于社会底层贫苦人民悲
惨艰辛生活的描述,而《复活》中又有大片段出色典型的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这些拓
展阅读都与本文在内容、思想感情或者写作手法上相关联。学生在老师引导后进行自主
阅读既既可让其对本课的学习方法进行巩固,又可以让其在阅读中对之前的学习内容的
查漏补缺和补充,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升华学习内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桑娜的心理活动,学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抓住人物对话
和心理活动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揣摩人物特点和心情,读好心理描写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桑娜的心理活动,学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3.抓住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课文回顾
1.屏幕上出示贫穷与富有二词,提出问题,贫穷与富有一定是对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
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屏幕上出现的是一组( 反义 )词?这是一组反义词,那么他们在任何情况下
都是对立的不可共存的吗?一个人没有钱就一定只能是贫穷不能是富有的吗?
有时候贫穷与富有并不是对立的,海明威就曾经说过:贫穷的人往往更富于仁慈。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穷人》这篇课文中桑娜一家就是这样,他们在物质上虽然是贫穷的,但
是精神上却是富有的。2.学生齐读诗歌,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老师读完了这篇文章只有也深有感触,忍不住动笔写下了这首诗。下面请同学们一起
来读一读:
贫穷与富有
贫穷是屋外呼啸的寒风
是汹涌澎湃的海浪
是溅起的一阵阵浪花
是简陋的渔家小屋
贫穷是古老发哑的钟声
是出入风暴和寒冷中打鱼未归的渔夫
是勉强填饱的肚子
是孩子们无论冬夏都光着的脚丫
是餐桌上一成不变的黑面包和鱼
贫穷是没有炉子潮湿又阴冷的屋子
是冰冷发青的脸
是稻草铺上垂下来苍白僵硬的手
富有是桑娜用头巾裹住抱回家的孩子
是桑娜苍白的脸色,激动的神情。
是桑娜那一句“她死得好惨啊,他们还那么小”
……
师:有些聪明的同学已经发现了诗歌的第一节标红的部分都是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昨
天我们已经学习了作者是怎样抓住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他们的贫穷。
【设计意图】本文的篇幅较长,将课文改写成诗歌可以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
力,让学生学会将课文读短,有效节约时间。同时能够防止不相关信息和内容的妨
碍,有效的突出教学重点。
二、研读文本,抓住心理活动描写感知人物形象,续写诗歌
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有同学发现问题了。老师的这首诗歌左右不够对称,右边
写他们精神上富有的部分太短了。那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桑娜精神上的富有,写出
了桑娜的品质呢?诗歌中蓝色字体老师是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写桑娜善良的
品质的,我们还可以抓住人物的什么来写?没错老师漏掉了文章中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描写
的部分。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找出来,作为我们续写诗歌的
材料。帮老师把这个省略号补充完整。
2.学生汇报,学习第一处心理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
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
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不过孩子们都还健康,
没什么可抱怨的。
师 :谁来说说课文中出现的第一处心理活动描写在哪里?
你觉得桑娜这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能不能带着这种心情再读一遍这段话。
桑娜这时候的心情是既有担忧、苦恼,但更多的是庆幸。吃不饱穿不暖如此窘迫的
生活也没有使桑娜抱怨。她真的是一个非常(知足、乐观的人呀)
把这部分加入诗歌中,我们可以把它整理为:富有是桑娜内心的(不抱怨)
同学们感受到没有?只要抓住方法,续写诗句也没有什么难度。我们来回顾一下刚
刚我们用了怎样的方法?
3.学法迁移,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选择其中两处心理描写)
1.找到关键词句,体会并说出桑娜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思考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体现了她怎样的品质,做好批注。
3.根据关键词句、人物心情以及品质续写诗句,富有是( )。
师;下面请同学按自学提示的方法自学其中两处心理活动描写,完成诗歌的续写。
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自学成果的,请你按顺序来说说
4.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串讲补充重要内容
学生:
1.“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
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这时候的心情是(担心、沉重)的。请女生带着担心的沉重的语气再来读读桑
娜的心理活动。恶劣天气中未归的丈夫、窘迫的生活都没有消磨她关心他人、有同情心、
善良的品质。所以我们可以说富有是桑娜深夜的(探望)和门前的(担忧)
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
不知道为什么但又做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矛盾)非这样做不可,这是一种
怎样的态度?(坚定)来你再读读这种坚定。桑娜这种出于本能的坚定和做法让我感受
到她骨子里善良的品质。所以我们说富有是桑娜跳得很厉害又很坚定的心。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
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词语理解:忐忑不安
同学们你们觉得简单的一两个词语可以形容桑娜此刻的心情吗?除了他刚刚所说的,
你们还想到了哪些?太复杂了,所以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来概括?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心神不安,这个词语可以根据字形来理解。忐忑,心上各有一个上下,表示心里不
平静,七上八下的。可见桑娜此时的心情很复杂。
(2)从标点符号解读人物心理活动
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预设:仔细看文中的标点)
是啊,标点符号同样也能表情达意。短短的一段话当中省略号就出现了五次。在这
里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老师诗歌当中也出现了一个省略号,作用一样吗?(诗歌当中
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这里呢?她一会想丈夫会说什么,一会儿想自己丈夫已经够
累了,一会出现了幻觉一会儿又想丈夫会不会揍她?桑娜这个时候已经紧张忐忑得思绪
都是混乱的,一件事没想完又想另一件事情,思考都是断断续续的。所以这里省略号表
示的是桑娜的时断时续的思考。)
(3)将省略号内容补充完整,深入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下面我们就让我们走进桑娜的内心,把这些省略号的内容都补充完整。
A.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换词理解“受”的意思是?朗读感受桑娜一家当前的窘迫。
在这里受是什么意思?谁能换种说法?(够他忙的了。够他苦的了。够他干的了。
够他熬的了。)来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桑娜一家当前生活的窘迫。
桑娜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紧接着可能会想什么?
点学生回答,补充省略号。
B.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啊?……
既然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啊?
她接下来会想什么?
说话训练: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
意味着,他的丈夫干更多的活,打更多的鱼
他们的生活会更加的艰辛
他们的孩子以前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以后可能吃不饱穿不暖了
意味着她自己……
C.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把孩子抱回来意味着他们的生活会 更艰辛呀,可是桑娜还是坚定地做了这样的决定
不后悔。你从哪里看出来她的坚定?这里除了有个省略号,末尾揍桑娜一顿却用了感叹
号,说明桑娜怎样?(下定决心)
什么能让她下定决心呢?这里她想到什么了呢?
说话练习: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两个孩子将会冻死)。
桑娜会心理不安,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呀……)这边
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
说话练习:所以桑娜宁可( ),也要( )。
宁可( ),也要( )。
这都源自桑娜的善良、母爱、良心。
对比感知标点符号表情达意的作用,朗读句子
同学们,我们来对比一下(屏幕显示有无标点符号的对比)同学们看看感觉是不是
就不一样了?标点符号同样也能表情达意啊,在我们描写人物心理的时候,如果能够恰
当的运用感叹号、省略号、问号这些标点符号,更能真切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内
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法。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标点符号和刚才的讲解
自己在下面再把这段话读一遍。请一个学生读,男女对比读,全班齐读。
在如此的困境下桑娜要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她是多么的善良啊,所
以我们可以说富有是桑娜忐忑不安的心
3.“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富有是桑娜久久的沉思。
4、小结:
通过刚刚对桑娜心理活动的学习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桑娜虽然贫穷但是她的精神
上是富有的,
因为她是一个( )的人。
5、小结,回扣中心。总结升华,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诗歌续写这一新颖教学任务进行自学,可以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相关因素提取出来作为续写诗歌的材料,可
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也教给了他们如何在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将
人物心理活动补充完整以及两个想象说话练习的设计则是为了突破了教学的重难
点,让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地真正地设身处地地想象如果自己就是渔夫就是桑娜,
让他们尝试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内心的矛盾,感受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
要做出收养孤儿的决定到底有多艰难。学生只有体会到这种艰难才能真正地理解
越是艰难越是能体现他们的善良。
三、拓展阅读,深入主题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雨果的《贫苦人》、列夫托尔斯泰《童年》(片段一、二)以及
《复活》(片段一、二)。
【设计意图】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改编自雨果的叙事长诗《贫苦人》,阅
读该篇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中有大片段的
对于社会底层贫苦人民悲惨艰辛生活的描述,而《复活》中又有大片段出色典型
的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这些拓展阅读都与本文在内容、思想感情或者写作手法
上相关联。学生在老师引导后进行自主阅读既既可让其对本课的学习方法进行巩
固,又可以让其在阅读中对之前的学习内容的查漏补缺和补充,在潜移默化中丰
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升华学习内容。
四、确定主题,写作训练
课文中第 20段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沉默中两人会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
写写桑娜或渔夫的心理活动。(注意:可用上各种标点符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学结果、学生学习输出的考验环节,能让学生学以
致用,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学生马上学以致用,思考和动笔写的过
程就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老师也能从学生的输出中得到反馈,检验本课的教
学效果。
五、评价反馈,修正补充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
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落实课文的教学目标,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围绕目标以及学情和课文特点,为了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我以续写
诗歌这一任务为教学的线索和主线,提取重要信息,将篇幅较长的课文缩短了去读,这
一新颖方式确实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我先进行了学法指导,后面一环节
才进行学法迁移,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带着方法和目的进行学习,确实提高了课堂效
率。同时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说话练习也更好地帮助了学生
走进人物,感知人物形象以及情感。
但是本课在设计上还是有较多不足之处。首先本课的写作背景是沙俄时期的俄国,
由于地理距离和时代的遥远,课文的描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要去理解是有
一定难度的。所以在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以及课前的一个铺设一定要到位。我认为在拓
展阅读的环节也可以增加一些时代背景介绍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其次在诗歌续写环节设计没有考虑到任务的难易程度,有限的时间里这一任务对于
学生而言难度有点大,容易打击的学生的积极性,也让一些学困生跟不上步伐。同时诗
歌仿写设计时给的条条框框太多,限制了学生的发挥。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