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杨丽群,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大磡小学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讲述的
是某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徒手挖掘 38小时,终于在废墟中救出
了儿子和他幸存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本文核心价值:一、主题:这个单元以父母之爱为训练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二、表达: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外
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经过对课
文详细的解读,本人认为本文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都极具特色。语言描写:本文有
几处重复的语言但表达的心情和意义却不同。动作描写:没有具体的动作,但却用时间
罗列的方式让读者充满想象,颇有中国画留白的意味。外貌描写:紧紧围绕作者想表达
的中心——艰辛疲惫,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几处进行描写,简洁但表达的意义却很丰富!
二、学习者分析
1.从主题上来说,五年级的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更真切地体现在平时的生活细节
中,对这种震撼人心的父母大爱缺乏切实的体会。但他们又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感悟能力,
探索社会的愿望和意识,因此如何让孩子们能心动情悟、入情入境地感受这种父爱,值
得教师去下功夫。
2.从表达上来讲,本文具有典型却很特别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五年级的孩子
由于前期的积累,具备一定的体验,但具体到本文的写作特色,尚需搭好梯子,让他们
自己去领悟体会、去初步运用。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点分析
利用多媒体,创设地震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 ppt的暗示,引导学生掌握朗
读技巧,将朗读的方法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情境,帮助学生想象,启发写
作。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
达方法,并初步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情境理解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并初步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通过朗读、默读、思考、想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学习
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对课文情感的体验,感受课文所展现的浓浓的
父爱以及那种父子之间深深的信任。
【课堂实录】
一、读中析课题,习词语。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一篇课文,读。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他们是地震中的谁?连起来!
生:父与子!
师:连起来读。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师以手势引导孩子们重读了“父与子”。)
师:他们是哪里的的父与子?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再读。(重读了“地震中”)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重读了“地震中”)
师:我们可以通过重读来体现强调。
师:地震,(伴地震声)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天塌地陷,山崩地裂,地交桥眨眼间
变成了残垣断壁;小轿车被瓦砾砸坏;随时会发生大爆炸;人们嘶声裂肺,一片混乱,
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一片废墟。许许多多的人就被埋在这片废墟里:你能把你看
到的感觉带进这些词语,读一读吗?
生:(齐读)天塌地陷 山崩地裂 瓦砾 砸坏 爆炸 混乱 一片废墟
师:一 片 废 墟,再来。
生:一 片 废 墟。
师:同学们,在这样的一片废墟中,如果能够生还,那是生命的奇迹。而这对父子
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呀?来,一起说。
生: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父 子)
二、读中知整体,理内容。
师: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我们先来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
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从哪儿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开始。
(生自读课文)
(生自读的过程中,师:轻声读出来,你可以拿笔划一划。如果你已经学好了,可以
跟你相邻近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好,我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学好了,那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这篇课文讲了
一件什么事?来,那个男同学。
生:它讲了……
师指幻灯:你能这样说一下吗?
生:嗯……
师:那你自己说吧!
生:它讲了一天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死亡,有一位父亲他安顿好自己的
妻子,然后去他的儿子学校,救他的儿子,
师:最后他把他的儿子?
生:救了出来。
师:嗯,不错,如果你能加上时间就更好了,是(生齐:“有一年”)。如果中间
能够更简短一点,就更好了,像这样!(指幻灯)来,我们一起说一下。
生:课文记述了,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父亲奋不顾身救出儿子的故事,
谱写了一首父爱的赞歌。
师:像他那样自己说,可以!你能从老师给你的范本当中得到一点启发,也可以。
好,这篇课文,你从哪里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来,你说。
生1:我从第12自然段读出了他的了不起。(生读第12自然段)我觉得他挖了很久
很久,而且他满脸布满了灰尘,两个眼睛有血丝,感觉他眼睛有点睁不开的感觉,然后
呢,衣服很破烂,他挖了那么久,他都坚持不懈。我觉得他只有一个念想,就是他要找
到儿子,才能回去,把他的儿子带回去。
师:哦,发现了时间,发现了父亲的外貌,真好!除了这一段,还有别的地方吗?你
找出来了吗?好,这位女同学,你说!
生2:我是从 5和 7自然段觉得的。(读 5、7自然段)我觉得消防队长拦住他,还
有好心人,他们都拦住他,要他回去,这位父亲坚持要见到他的儿子,我觉得他很了不
起。
师:别人劝阻,却不离开,了不起!很好!还有别的地方吗?来,你说!
生3:我从第 5自然段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读第 5自然段)许多父母他们只想到
自己,看到废墟而绝望地离开。可是这位父亲却挖掘,像要把他的儿子给救出来,我觉
得他特别了不起!
师:真会读书啊!从对比当中突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最后一个,你还有别的地方吗?
好的,这位男同学,你说。
生:我是从第11自然段觉得他很了不起。这个父亲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只有一
个念头,一定要把儿子挖出来。
三、读中品语言,悟写法。
师:他牢记着对儿子的那句承诺!你也很会读书!好,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刚
才同学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先来看看刚才有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他,
他却不离开,也就是这部分(出示三类人劝阻父亲课文片段)。
谁劝了他?
生:一些孩子的父母,消防队长,警察!
师:父亲的回答是这样的三句话,谁来读读?这个男同学你读!
(一男生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好,那个女同学你说!
生:我认为这三句应该是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的!而不是同一种语气!
师:哦,你读出了它不同的语气!他不同的语气,说的是同样的?
生:话!
师:那不同的语气代表他不同的心情!那他到底有什么样不同的心情呢?你默读一
下,想一想!
学生默读,想片刻。
师:你来!
生:我觉得好心人劝阻他的时候,他心情是抱着一丝希望的!
师:哦,请求他帮助!
生齐:嗯。
师:好,第二句。
生:消防队长帮助他,我觉得他是渴求消防队长帮助他!
师:哦,你这样想!好,第三句。
生:警察走过来跟他说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心情是有一点愤怒!
师:哦,你觉得他有点生气了,是吗?好,那消防队长来挡住他的时候,我们说消
防队长一般是干嘛的?
生:救人。
师:那他以为消防队长来救他的儿子,他心里有点?
生:着急!
师:对,有点着急了!那,我们把自己放进文中,把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放进文中,我
们来读一读。
好,孩子们,此时此刻,余震不断发生,房屋不断倒塌,父亲却在不停地挖掘。
女同学,你们做好心人,劝劝这位父亲。
女生: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范读:女同学,再来。
(女同学重读,基本读出来老师教的味道。)
师: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恳求地问——
男生:谁愿意帮助我!
师范读:再来!
男生重读。
师:(引读)消防队长来了!
女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父亲以为消防队长是来救儿子,看到希望了,刚才同学们说,他着急地问——
男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范读,语速加快!)
(生重读!也加快了速度。)
师:(引读)警察来了,他劝父亲回家。
女生:(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
吧!)
师:父亲啊,要崩溃了,他大声且恼怒地回答——
男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读得真好!孩子们,像这样三句基本相同的话,我们却读出了父亲不一样的心
情。(出示:同样的语言,不同的心情)我们读出了他的恳切,读出了他的着急,读出
了他的恼怒。那么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看到了这么多人劝他都不离开,这真是一位—
—了不起的父亲。(指板书说。)
课文中像这样重复的语言还有,比如说在看到教学楼倒塌,父亲说了一句话,当听
到瓦砾堆底传出儿子的声音,他又说了一句话,这两句话是一模一样的,你能把它找到
吗?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是父亲心中的承诺,他说了一句一模一样的话,他说的。来,你找到哪一句?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幻灯出示)
师:你来说一说。
生:他在第一次房屋倒塌的时候,他是希望有儿子的回答。
师:希望有儿子的回答,(有同学摇头)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指摇头同学)你
说他是怎样?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有点失落的。
师:仅仅是失落吗?眼前一片漆黑,应该是怎样的心情?
生:很伤心,悲痛欲绝!
师:对,绝望!来,你继续说第2句。(指开始找到这句并分析的同学继续回答)
生:父亲听到了儿子的声音,这时他回答的是很欣喜。
师:狂喜!那你能读一读吗?绝望、狂喜!
生读两句。
师:我从你的表情和读中我都体会到了不同,我们像他这样读一下!绝望、狂喜,
带着表情!
生齐读。
师:你们找得真好!我们理解到了这样完全相同的语言,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心情!
作者真的是(生:了不起),作者也了不起,他真的是高啊!
刚才有同学还读到这两句话,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大家齐读。(幻灯出示
第12自然段)
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他已经挖了多少小时?
生:36小时。
师: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男同学,你们读一读原句!
男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通过我们的对比朗读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第一种,他就是直接写 36小时,好像是很短的时间。但是在第 2种里,8小时,
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就让人感觉越挖时间越长。
师:不但体会得很准,而且语言表达也很准确,真好!那我们把它读好!
(生读这句。)(幻灯:把这几个时间变成阶梯式的上升排列)
师:时间一点点过去,我听你们的读,我感到了父亲心里的着急!
(幻灯变化:几个时间阶梯式的下降排列)孩子们,时间也在一点点地过去,
父亲越来越疲惫、虚弱,齐!
(生再读,音越来越低。)
师:同学们,你看,作者通过罗列时间,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挖掘的漫长和艰辛,
很妙啊!
那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他具体有哪些动作,做了些什么呢?不忙,小组先讨论一
下。
(生小组讨论)
师:刚才我巡视的时候,发现这个小组讨论得很好!来,这个同学你说!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一开始先把东西搬开,然后把重点的东西举起来,把石头
等东西运到别的地方去,最后是把那些小的东西全部挖开!
师:你看,就这样一个“挖”字,我们却体会到了如此丰富的内涵!
父亲挖了36小时后,他已不再是昔日那个满面红光、慈眉笑眼的父亲了;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他已不再是昨日那个西装革履、器宇轩昂的父亲了;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后,师一句一句教读,尤其最后一句:到处都是血迹,把“都是”强调,该
生立即领悟到,并读得进步!
师:进步了,来我们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他满脸……
师:停,他满脸灰尘……(范读,语调略降。)
(生再齐读全句!)
师:同学们,他满脸
生:灰尘,
师:双眼
生:布满血丝,
师:衣服
生:破烂不堪,
师:到处
生:都是血迹。
师生再次接读,但是课件中学生刚才读的显示为空白。
师:他……
(生背全句。)
师:此时此刻,父亲已经非常——
生:疲惫。
师:这是一位——
生:疲惫不堪的父亲。
师:作者写了他哪些地方?
生:作者写了他的脸、双眼、衣服,还有到处都是血迹。
师:全身。
同学们,像这样围绕一个特点,有选择性地描写,我们学写外貌,就要像他这样写!
孩子们,父亲此时此刻已经伤痕累累,是什么支撑他苦苦挖掘?
生:是念头。
师:念头,什么念头?
生:找到儿子的念头。
师:是他对儿子的那句承诺——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绝望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别人劝他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首诗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
生齐读。
师:作者像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让我们感受到了挖掘的漫长,像这样细致的外貌
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与坚持。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是一位(师指板书,
生齐:了不起的父亲!)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文字的魅力。
四、情感升华,写法迁移。
师:同学们,此情此景,我想起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画面。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膝下有黄金,这位父亲跪倒在废墟里仰天长哭;又是父
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掘出的儿子,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只因为一个信念,他要把儿
子背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
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
我——
生:爱你……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痛心凝聚在心底,凝聚在笔端,让我们定格这位父亲的形象!
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师:伟大的父亲,此时此刻,他非常——
生:悲伤。
师:这是一位悲痛欲绝的父亲!从哪里看出他悲痛欲绝呢?
生:他的五官皱在一起,仰天长哭!
师:关注了他的五官,还有吗?他的眼里——
生:眯成一条缝……
师:紧紧地闭着,流满了——
生:泪水!
师:他有什么动作?
生:他双手从瓦砾堆里拉着一双手,想把他拉出来,想把他从生命的绝望里救出来!
师:最后一句话补得多好!他的双膝怎样?
生:他跪在瓦砾堆上!
师:这是他的动作。那他张大着嘴,在喊什么?
生:我的儿子。
师:再重复,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我的儿子,重复性的语言让感情越来越强烈!
还会喊什么呢?我们自己想一想。好,开始写吧!
(生写)
师:我刚才看到很多同学真的写得很不错!这一位同学,你读读你的。
生:这是一位悲痛欲绝的父亲,他双眼充满绝望的眼神,嘴张大着,仿佛要哭诉他
的孩子再也回不到他的身边了。他仰面望着天,脸上满是痛苦的泪痕,心里想的是一定
要把他的孩子拉到他身边。
师:还有谁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这是一位悲痛欲绝的父亲,他在瓦砾堆上仰天长哭,五官全都在一起。他从瓦
砾堆中拔出一只娇嫩的小手,那正是他儿子的小手。他的眼里充满着绝望,大声地喊:
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师:有可能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有可能是我的女儿,我的女儿!
他不但写了外貌,还写了动作,还写了语言!
同学们,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话,齐:
生: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师:一个父亲,他爱自己的孩子,哪里想着要什么回报啊!他连生命都愿意付出!
生: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五、推荐阅读
师:给同学们推荐几篇文章,都是关于父爱的。朱自清的《背影》、叶倾城的《奇
迹的名字叫父亲》、陈果的《转弯处的回头》。我已经将电子稿发给你们张老师。
课后她会带大家一起读!
孩子们,没写完的我们回到教室接着写。这节课,我们走近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下课。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努力依托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词语,情境中朗读,情境
中学习语言形式,情境中想象写作,以情动人,使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再次,本
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本文的核心语言价值: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
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在领悟体会中去尝试运用。本课讲语言感
悟、情感体验、朗读体会紧紧结合,达到了比较好的整合效果。
【专家评析】
由大磡小学全体语文教师研讨,杨丽群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是一
堂语文味很浓的课。本课教学教师删繁就简,直奔文章的核心价值:一是从情感上让孩
子领悟到伟大的父爱。二是从表达上抓住最主要的描写特点,从语言、动作、外貌三个
方面深入浅出地让学生领悟。全课教学以“了不起”为主线,将情感、表达、内容、朗
读、情境渲染、词语积累、想象说话等多方面的训练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一气呵成,却
又内容丰富!情感体验深入,却又不耽于内容,在表达上狠下功夫!整堂课洋溢着浓浓
的语文味!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大磡小学 黄小琳老师)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