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空气》教学设计
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一小 唐海丽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广泛认同:空气和石块、水等一样,
是一种物质。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
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
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
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层面对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通过实验体验空气占据空间,而在对部分同学的前概念调查
中,发现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否可以改变这一问题,非常不确定,不
能说出有依据的猜测,所以这节课对学生很有价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发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目标
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
等。
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
压缩。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加了红色色素的水若干、带刻度的注射器两个、橙子皮、靶、
实验记录单等。
1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汇总表、教具、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先拿出一个塑料保鲜袋,“同学们,这是什么?”“平时生活中,我
们拿它来干什么?”--生:“装吃的”“装剩饭剩菜放冰箱”继续提问:“那
么放了物品的塑料袋会变成什么样呀”(鼓起来)将塑料袋在空气中挥一挥,
“同学们看,老师往里面放东西了么?”(没有)“那为什么它鼓起来了
呀?”(里面有空气)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空气和水、石头一样都占据空间。一边出示水、空
气、石头三种物体的图片,让小组讨论:这些物体都占据空间,有什么不同的
地方?
以空气和水为例,说说它们的不同。它们占据的空间是否可以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课的观察积累,本环节很容易将学生的关注点落到
两者的轻重、占据空间大小、受挤压(压缩)能否变形、变形后能否恢复等特
征上,可以迅速将问题聚焦到后面将要关注的核心概念上,特别是本课需要关
注的问题——空气的压缩。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达到同一刻度)的加了色素
的水和空气,然后用胶帽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活塞向下压,观察会发生什么变
化。
(2)把你的预测画下来,并说说你的理由。
(3)进行上面的实验,记下初始的刻度,堵住注射器管口,慢慢用力向下
压活塞,然后松手。记录你的观察结果。
(4)慢慢用力向上拉注射器活塞,然后松手,你又发现了什么?
(5)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
(6)在记录单上画出向下挤压和向上拉伸时,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
化情况。
2
2.学生做实验,并填写班级汇总表。
观察活塞的位置,记录实验现象。
3
3.学生汇报。
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描述现象。
(1)刻度的变化。和水相比,空气占据的空间受力后容易被压缩和扩张。
(2)力的感受。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时候,水和空气的实验力的感受是不
一样的。
4.提示要用恰当的图示方法来表示空气微粒和水微粒——小圆圈。通过板
书演示的方式,告诉学生如何用小圆圈的方式来表征预测结果。关注颗粒数量、
颗粒间隙、颗粒分布三个维度。 让学生上台移动空气微粒。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不仅要记录看到的现象,还可以记录体会到的
空气被压缩后的力。当停止用力后,会有一股力使活塞恢复原来的位置。提
示学生多次重复实验,多次观察和体验。
学生记录每次实验活塞压缩或拉升到极致的位置,最后将记录汇总到黑
板上。利用班级汇总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
三.拓展
学生观察第 29页拓展部分的图,用注射器吸入一些空气,接着用注射器口
压桌面的橙子皮,如图用力压活塞,使管口的橙子皮像子弹一样发射出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制作空气压缩枪并打靶射击,中靶心有奖,增加乐趣。
4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安全提示,喷射时,注射器口不能对着别人。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且空气的空间可被压缩。
【板书设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