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授课地点:前海小学 班级:一(4)班 授课人:育才三小 邓贵银
教材
选自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5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
便信息交流。
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也
更准确。
过程与方法
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运用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
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使用同样的物体来测量,可以更准确地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
知道不同物体测量的结果不能作比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玩具小狗、小方块、塑料小棒、10个一组的木块、木棍。
学生准备:小方块、塑料小棒、回形针、木棍,各12组;每人一份学习
单。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引入
1.限用物体:三个塑料小棒和三个小方块。
目标:量一量书本长度和小狗的身高。
问题一:如何选择测量物体?(心里有数——预测)
问题二:测量结果个数相同,是否说明一样高?
(激发学生的潜在认知:不同物体测量的结果不能作比较。)
问题三:那想要更准确地比较他俩的高度差了多少,要用什么来测量?
2.引出课题: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二、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1.问题一:小方块、塑料小棒、回形针三种物体,谁更好?能够又快又准
确地进行测量?为什么?
问题二:试一试要如何做?
(强化规范操作;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小组分工合作。)
2.探究活动一:
尝试不同物体测量的感受。
汇报并研讨为什么要选择小方块。
三、用小方块测量物体长度
1.解读学习单。
2.强化分工合作意识。
3.理解重复测量三次的意义。
4.探究活动二:
用小方块测量书本长度、木棒长度。
5.汇报总结:使用同样的物体来测量,可以更准确地进行比较。
四、方案改进
1.问题一:实验过程中,觉得哪里比较麻烦,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
问题二:有没有办法,快速地用方块进行测量?
(方块组合,快且准确)
2. 预测木棒需要多少组10个的木块?
感受预测的作用。
五、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