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杨韵茹
单      位 : 南山小学
上传时间 : 2019-11-28 11:40:16
《光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南山二外魏杰).docx(140KB)
  • 浏览 : 4
  • 下载 : 2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光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特色】 1、对教材的合理改编。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再创造,突破教材的局限性。 从微视频引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类聚焦,然后让学生去 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探究。整个过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非常流畅。 2、合理技术工具的支持。摒弃传统的实验工具,利用新的艾迪实验套装 对问题进行探究。用“led”光源代替传统手电筒,保证了光源的聚光性;用三 角形、正方形、圆形等不透明图形代替形状不同物体,增强了学生对于物体形 状不同,影子形状就会不同的认识;用量化的底座以及带格子的屏,让学生获 取更准确的数据,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影子大小与各种距离的关系。同时老师对 信息技术的熟练使用,对板书的精心设计等等,让技术工具对课堂的支撑作用 发挥到极大。 【教材分析】 《光与影》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起始课,也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 的开始。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研究起来比较感兴趣。本节课的 关键问题:光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个 探究活动发现影子的特点及规律。同时学生从观察影子开始认识光传播的特点, 并且与后面光是怎样传播的内容相呼应。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产 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会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对影子其它特点的认 识还比较模糊,本课通过多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特点和规律。五 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的动手能力,能够对实验现象 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发现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 2. 什么是光源? 3. 影子的形状与遮挡物的形状一致或相似。 4. 影子的大小与距离有关,光源与屏的距离不变,遮挡物离光源近,影子 大;遮挡物离光源远,则影子小。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不变,屏离光源 近,影子大;遮挡物离光源远,则影子小。 5. 什么是边缘光? 6. 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斜射程度越大,影子越长。 过程与方法: 孩子们通过改变光源和遮挡物等条件,让屏上形成不同的影子。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和影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得出物体影子的的形状和遮挡物的形状相关; 同种物体影子的大小与距离有关;同种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斜射程度相关。 难点:艾迪光学实验设备的操作;影子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器材准备】 艾迪光学实验套件、ppt、实物展台、ipad或手机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创 设 情 境 聚 焦 问 题 8分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 学生聚焦光与影的研 究主题;掌握影子形 成的条件以及什么是 光源等。 (1)观看手影表演的 视频,让学生提问。 由老师归纳并让学生 解决其中一些的问题。 (2)影子怎么形成? 需要哪些条件? (3)其中光产生于光 源,什么是光源呢? 哪些可以被称为光源? 1.观看视频,提关于 影子的问题。 2.回答影子形成的条 件。 3.了解什么是是光源, 并对下列物体是否是 光源做出准确判断。 自 主 合 作 探 究 问 题 7分 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影 子形状因素的实验, 并形成规律性认识。 在刚才看到的手影表 演中我们看到各种各 样的手影形状非常有 趣,那么影子的形状 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呢? 老师这里为同学们提 供了(正方形、三角 形、环形)3种形状的 遮挡物,它们各自的 影子又会是什么形状 呢?请同学们根据所 提供的实验材料进行 探究,并完成相应的 科学记录单。 实验材料:FCS光源、 单一白 LED 灯板、正 方形无色塑料板、三 角形无色塑料板、环 形无色塑料板、白屏 幕。 随后进行数据的分享 交流。 像实验中那样通过照 射得到物体的影子, 我们称为投影。投影 在生活在有很多应用。 比如:电影、皮影戏 等等 4.探究影子的形状和 遮挡物的关系并完成 记录单,做交流分享。 明白投影的意思,并 举例说明身边哪里用 到了投影。 20分 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影 子大小长短因素的实 验,并形成规律性认 识。 (1)影子的大小又和 什么有关系呢?请同 学们根据相应材料进 行实验,并完成记录 单。展示各组的实验 数据,分析推理出规 律性认识。 (2)边缘光是什么? 利用边缘光判断影子 的长短,从而得出一 般性的规律,并让学 生利用身边的物体进 行简单的证明。 实验材料:FCS光源、 单一白 LED 灯板、正 方形无色塑料板、白 屏幕以及身边的某些 物体。 5. 探究影子的大 小与什么相关 并完成记录单, 做分析交流。 6. 用边缘光判断 影子长短并用 实验证明进而 得出影子的又 一个规律。 总 结 规 律 解 决 问 题 5分 总结规律 小结:规律性认识— —影子的形状与遮挡 物的形状相似。遮挡 物距离光源越近,形 成的影子越大; 7.师生共同总结。 应用并引向新的探究 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8.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大小手的影子、圭表、 日晷、汽车大灯等。 【板书设计】 光和影 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影子的形状与遮挡物的形状一致 影子的大小与距离相关 影子的长短与斜射程度相关 《光与影》记录单 班级: 组号: 日期: 探究影子的形状 将三种遮挡物统一置于 3号位,改变遮挡物的形状。 遮挡物的形状 影子形状 通过观察的现象,你们发现影子形状和遮挡物形状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影子的大小 一、实验计划 我的问题 影子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我的猜测 影子的大小与( )有关。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二、实验记录(二选一) 1、改变遮挡物(正方形板)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光源与屏(屏置于 1 号 位)的位置不变。 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距 离 (正方形板的位置) 影子的高度(占 屏上几个格) 影子的宽度(占 屏上几个格) 2 号 通过分析记录的数据,你们发现影子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2、改变屏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光源与遮挡物(正方形板)(遮挡物置于 5 号位)的位置不变。 光源与屏之间的距离 (屏的位置) 影子的高度(占 屏上几个格) 影子的宽度(占 屏上几个格) 1 号 通过分析记录的数据,你们发现影子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能用你们身边的物体(包括实验器材)快速简单地证明吗?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还发现影子有什么规律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教材中用三个活动让学生去发现 影子的特点与规律。但三个活动是由老师布置给学生去完成,出现得比较生硬 和突然,而且还不是基于问题去探究。所有我决定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让 其更突显科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的特质。首先由微视频引入,学生 看完后提出很多问题,老师将问题聚焦于影子是怎么形成,影子的形状是怎么 做出来跟什么有关,以及影子的大小变化是怎么做到的这样三个问题。然后让 学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一一的探究。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学生在问 题的引领下充分研究,并最终由自己找到影子的各种规律和特点。整节课设计 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老师语言表达科学严谨,同时在老师与学生的 长期相处中学生训练有素,自信自主,很好地体现了一名成熟老师应有的功底。 同时我摒弃了书上传统的实验材料,选用艾迪光学实验套装里面的材料来 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套实验材料里面用 led光源代替传统手电筒,保证了光 源的聚光性;用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无色透明塑料板代替长方体木块,增 强了学生对于物体形状不同影子形状就会不同的认识,并且能更方便地对影响 影子大小的因素进行更完整清晰的探索。但这套实验材料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比如没法方便地改变光源的位置,不能体现出边缘光等。 上课大多时候总会留下一些遗憾,很难尽善尽美。比如在实验之前,老师 没能在 ppt中清晰地呈现具体的方法步骤或指导性的言语,让学生在刚开始探 究时有些混乱。还比如老师贴在黑板上的问题和结论底色相同难以区分和突显 等等。总之老师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钻研教材、研习教法学法,并在平时磨炼 基本功,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上好一节课,让自己和学 生少留遗憾。 7
标签: 无
更多
资源足迹
  • 文理实验学校(集团)科…
    李佩 2024-01-14 08:38:33 下载
  • 海滨实验小学深圳湾部
    神丽敏 2019-12-02 10:09:37 下载
  • 南山小学
    杨韵茹 2019-11-28 11:40:1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