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周官平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25-05-07 01:05:08
妙语联珠-文本词汇分析.pdf(15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教案
37 《妙语“联”珠-文本词汇分析》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学时 1 授课年 级 四年级 课程指南 智能意识 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形成使用人工 智能技术助力文化传承的意识。 智能思维 理解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对联的原理,培养 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智能社会责任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传承和 创新的精神,感受人工智能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之美 内容分析 对联,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它的规则 独特,语言精妙,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不禁感叹于语言的美妙与文化的 博大。然而,要写出好的对联却需要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创造力。本 节课将指导学生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创作出更多精妙的对联。相信通过 本节课的探索,学生会对对联有全新的认识,领略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 结合。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兴趣驱动性强,喜欢与具体情境结合的教学与活动。本 节课中,将选取传统文化对对联作为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本 课也将带领学生实践体验运用人工智能对对联,在经验中学习,鼓励学生 在学习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技术与传统之美进行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对联的原理,培养 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聆听教师讲授,参与对联活动实践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传承和 创新的精神,感受人工智能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之美 教学重难 教学重点 理解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对联的原理,培养 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7 点 教学难点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对联的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 学习环境与 教学资源 ·学习环境 联网计算机机房 ·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古贯今: 走进中华文 化 (1)教师指出对联是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之一,对对联更是流传 已久的习俗,引导学生 参与对对联活动,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接着,教师展示几 个难度递增的上联,如 “绿水”和“孙行 者”,请学生对出下 联。 (3)教师提出对对联要 遵循的要求,并展示有 趣且有难度的上联 “朝朝朝朝朝朝落”, 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AI对对联。 学生在对对联活动 中感受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的魅 力。 通过对对联活动 引 出本课主题“AI 对 对联”,旨在引 导学 生传承并弘扬中 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 并逐步过渡到人 工 智能对对联中。 37 身临其境: 体验人工智 能 (1)引导学生打开“九 歌”在线智能对联系统 进行体验。 (2)教师与学生共同 分析,得出结论:人工 智能对对联能够满足 对联的基本要求,而且 它还可以帮助人们快 速创作对联,但在创造 性和感染力方面相对 欠缺,不能恰当地表达 人类的情感。 (1)学生打开“九 歌”在线智能对联 系统,输入上联, 体验人工智能对对 联的过程。 (2)评价人工智 能对对联的水平。 (3)学生通过客 观分析,能够正确 认识当前人工智能 在创作对联中存在 的优缺点。 学生通过平台体 验 和评价人工智能 对 对联,初步感受 人工 智能在对联创作 中 的魅力,了解人 工智 能对对联的水 平、优 势和能力边界, 为探 究人工智能怎样 对 对联做好思维铺 垫。 初探门径: 解密人工智 能 (1)教师以上联“孙 行者”为例,带着学生 一起分析在对对联活 动中人对出下联“祖冲 之”的过程。 (2)教师提问:“机器 也是运用相同的方法 对出下联的吗?”启发 学生进行迁移。 (3)教师给出上联“爆 竹辞旧”,并提出问题 “机器是怎么理解上 联的?” (4)教师给出例子, 如“绿水”匹配“青 山”, (1)学生从人理解 上联的过程迁移到 机器解析上联的过 程,即通过“分词 -词性标注一韵脚 分析”这一过程解 析上联。学生从已 知经验到未知问 题,在迁移反思中 实现基于理解的学 习。 (2)学生通过实践 探究,理解机器匹 配词汇的过程。 (3)学生根据词汇 特征将词汇映射到 通过分析人对对 联 的过程,迁移到 机器 对对联的过程, 为学 生进行迁移学习 提 供支架。 将原理内容巧妙 设 计成各种递进式 探 究活动,将深奥 的原 理转化成学生感 37 请学生打开学习任务 单,将机器分词后的 “爆竹”和“辞旧”两 个词汇,在右边词库中 匹配合适的词汇,拖动 到左边合适的框中,在 匹配的过程中请学生 自主探究“数据库”的 概念。 (5)教师指出匹配的 候选词汇有多个,要挑 选出最佳词汇就需要 进行词汇 PK,PK的内 容是词汇的特征-- 内容和情感。教师将抽 象内容具象化,把词汇 特征映射到学生能直 观理解的平面直角坐 标系中。 (6)教师请学生进行 自主探究,学习欧氏距 离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7)教师和学生共同 梳理人工智能对对联 的详细过程,教师引导 学生归纳自然语言处 理的一般过程。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4)学生通过自主 学习,掌握分步计 算词汇相似度的方 法,首先写出各词 汇的坐标,再根据 公式计算出各候选 词汇与目标词汇之 间的欧氏距离相似 度。 兴 趣的学习活动, 使学 生在探究中深化 对 原理的认识,亲 身经 历利用信息科技 手 段解决问题的过 程。 同时,将人工智 能对 对联的过程归纳 成 自然语言处理的 一般流程,为迁 移学习 提供理论支撑。 触类旁通: 课后试练 发布课后练习任务: “爆竹”找出的最佳词 汇是“桃符”,试着用 同样的方法,找出与 “辞旧”匹配的最佳词 汇。 思考并完成课后任 务。 巩固课堂所学。 37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周官平 2025-05-07 01:05:0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