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聚类小达人——K-Means 算法》教学
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学时 1 授课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
智能意识 了解 K-means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如何选择初始聚
类中心、如何确定最佳的 K 值,以及算法的收敛过
程。
智能思维 能够根据不同的数据集特性灵活运用 K-means 算法,
包括数据预处理、选择合适的 K值,以及解读聚类结
果。
智能应用与创造 通过学习和实践 K-means算法,提升对无监督学习方
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认识到聚类分析在解决实际问
题中的重要性,并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盲目依赖模
型结果,能够独立评估聚类效果和实际意义。
内容分析
本课时将探讨 K-means 算法中的核心原理与实践技巧,这是理解 K-
means 如何对数据集进行有效聚类、生成可解释聚类结果的关键所在。K-means
算法不仅影响着模型的性能表现,还是实现数据分析与模式识别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 K-means 算法在数据科学中的作用、如
何设计有效的聚类策略,了解几种 K-means 算法的优化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进而在使用 K-means 算法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提升科学使用聚类算法的能力。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初步了解了机器学习,了解了机器学习的三种类型:监督
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对分类和聚类的基础理论有所了解,但对于如
何在实际数据集上应用 K-means 算法,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数据特征选择合
适的 K 值和初始聚类中心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K-means 算法作为无
监督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其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和实践,以便能够有效地理解和运用。
认知特点:
学生可能对于聚类算法能够如何揭示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和结构感到好奇,对于
算法如何自动将数据分组并找出有意义的信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可能已
经通过媒体了解到聚类算法的应用实例,如市场细分、社交网络分析等,对于
如何通过 K-means 算法处理真实世界的问题有了初步的实感。在深入学习 K-
means 算法时,他们可能会将这些实际应用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算法
应用背景和实际效果的理解。
学习风格:
学生普遍喜欢通过案例研究和实际数据操作来学习新知识,他们偏好于通过互
动式、实验式的学习方式来探索和验证理论。因此,在教授 K-means 算法的
过程中,采用数据集实操、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将更为有效。提供
步骤详细的实验指导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
K-means 算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聚类中心的选择、K 值的确定方法、聚类结果的评估,
特别强调算法参数的调整对结果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在存在噪声和异常值的数据集中有效实施聚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法
学习环境与
教学资源
·学习环境
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机房,如投影仪、电脑、音响系统等
教室内拥有稳定的网络连接,确保学生和教师能够顺畅访问在线数据库、算法
演示平台和其他网络资源。
·教学资源
课件、教案、K-means体验平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介绍生活中的聚类,引出 K-
means 算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
会遇到需要将各种看似杂乱无章的对
象进行分组和归类的情形,比如通过
年龄、职业、收入等特征来划分不同
用户的消费情况,根据地区的贫困发
生水平和人均消费支出来划分不同地
区的贫困程度。分组后,同一类别内
的个体展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而不同
类别之间则显示出显著的差异性。
思考问题情境、围绕
问题开展讨论;
通 过 k-means
算法的应用情
境,引导学生进
行思考生活中
都有哪些地方
运用了 kmeans
算法,对于 k-
means算法建立
初步的认识和
理解。并引入本
节课的教学内
容
对比“分
类”和“聚
类”
介绍“分类”和“聚类的区别:
接下来我们通过这个视频来了解一下
“分类”和“聚类”到底有什么区别?
分类的目的在于根据已知的样本
数据信息,总结分类的规律性,建立判
别公式和规则,属于监督学习,主要的
应用有垃圾邮件过滤、疾病诊断等。
而聚类的目的在于根据样本之间
的相似度将整个样本集合分为若干个
类,使得同一类内的样本尽可能相似,
而不同类之间的样本差别明显,属于无
监督学习,主要的应用有用户分析、图
像识别等。
认真观看视频并聆
听老师的讲解,思考
“分类”和“聚类”
的区别。
通过视频和讲
解帮助学生清
晰地理解“分
类”与“聚类”
的基本原理和
关键区别,以及
它们在数据科
学中的应用。
复习旧知 1.回忆决策树
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决策树算法就属于
分类,是机器学习中的“监督学习”。
2.讲解题目
讲解数据表,这张表列出了 50个
用户的活跃度和消费等级数据,以及
这些数据的分类结果,指出数据中的
前 25名用户被归类为“用户=普通用
户”,后 25名为“用户=超级用户”。
3.分享方法
邀请学生根据上述数据和他们之
前学到的知识,讨论如何利用决策树
算法来预测未知数据的用户类别。
鼓励分享他们对于如何应用决策
树的理解,尤其是关于如何选择分裂
属性(如活跃度或消费等级)的标
准。
1. 认真听老师讲
解任务要求
2. 讨论如何利用数
据构建决策树,确定
最佳的分裂属性,并
预测一些新加入用
户的类别,例如,一
个新用户的活跃度
为 88,消费等级为
27.89,小组需要决
定这位用户可能属
于哪个用户类别。
加深理解:通过
复习和实际应
用之前学习的
决策树算法,帮
助学生加深对
分类方法和监
督学习的理解。
桥接知识点:将
决策树算法的
分类功能与即
将 介 绍 的 K-
means聚类算法
进行对比,为学
生搭建从监督
学习到无监督
学习的桥梁。
体验 k-
means
1.引导体验 K-means 算法:
教师将引导学生访问提供的 K-
means 体验网站,展示网站界面并解
释其功能和使用方法。
介绍如何在平台上导入示例数
据、选择不同的中心点个数和设置最
大迭代次数,以及如何观察和解读聚
类结果。
2.演示算法运行:
在全班的观看下,教师将演示如
何操作网站,实时调整参数,例如中
1.动手实践:
学生将使用体验平
台,选择不同的参数
进行实验,以探索这
些变量如何影响最
终的聚类结果。
组员间交流观察到
的现象,讨论为何聚
类结果会随参数改
变而变化。
2.分析与总结:
增强实践经验:
通过亲自操作
和 观 察 K-
means 算法的
实际运行,让学
生通过实验了
解参数如何影
响聚类结果,学
生可以更深刻
地理解聚类过
程和算法的实
心点的数量,观察并解释聚类结果的
变化。
教师将特别指出聚类中心的移
动、数据点的重新分配等关键步骤,
帮助学生理解 K-means 算法的动态过
程。
在实验结束后,每组
需总结他们的发现,
包括聚类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和意外的
结果。
挑选某个小组展示
他们的结果和学习
体会,分享他们对
K-means 算法性能
和应用局限的理解。
时动态,这有助
于加深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
讲解 k-
means算法
原理
1.讲解原理:
K-means算法,也称为 K-均值,
其中 K是指类的数量,means是指均
值。K-means的基本思想是将样本集
合划分为 k个子集,构成 k个类;将
n个样本分到 k个类中,每个样本到
其所属类的中心距离最小。
2.探索相似度度量:
教师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相似
度度量方法,特别是 K-means 算法中
常用的欧几里得距离。
通过比较基于距离的度量和基于
夹角的度量(如余弦相似度),讲解它
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不同用途。
1.认真听老师讲解
任务要求和操作步
骤
2.小组合作,探讨和
比较两种主要的相
似度度量方法:基于
距离的度量和基于
夹角的度量。
小组将使用在线资
源或教科书信息来
研究这些度量的定
义、计算方法及其应
用领域。
理论与实践结
合:通过讲解和
实践活动,帮助
学生理解 K-
means 算法的
理论基础和实
际应用。
增强解析能力:
通过深入探讨
相似度度量,增
强学生分析不
同类型数据的
能力。
讲解 K-
means算法
流程
1. 初始化聚类中心:
教师首先解释 K-means 算法中
“K”的意义,即聚类的数量,以及如
何随机选择 K 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
认真听老师讲授 K-
means算法流程,观
看老师进行的 K-
means算法演示。
通过逐步讲解
并模拟每一个
算法步骤,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
K-means 算法
中心。这通常是从数据集中随机挑选
K 个不同的样本。
接着,教师会讨论初始中心的选
择如何影响聚类结果的质量和算法的
收敛速度。例如,较差的初始选择可
能导致较差的聚类结果或需要更多迭
代才能收敛。
2. 给聚类中心分配样本:
教师将介绍如何计算每个样本点
到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通常使用欧
几里得距离公式。基于计算得出的距
离,每个样本被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
心。这一步骤是通过比较样本到各聚
类中心的距离来完成的。
3. 重新计算 K 个类别的中心
点:
一旦所有样本都被分配到聚类
中,教师将展示如何通过计算每个聚
类内所有样本点的平均位置来重新确
定聚类中心。
可以通过示例或动画形式展示中
心点是如何根据新分配的样本点动态
移动的。
4.重复第 2 步和第 3 步,直到聚
类中心点的位置不再变化为止:
教师将解释迭代过程,即如何重
复执行样本分配和中心更新,直到聚
类中心不再改变位置,这通常意味着
的运作机制。
算法已经收敛。讲解算法收敛的条
件。
K-means算
法分析
1.介绍实验设置:
教师将向学生详细介绍如何使用在线
K-means 体验平台进行聚类实验,包
括如何修改中心点个数和最大迭代
数。
解释聚类结果可能因不同的 K 值和异
常数据的加入而产生变化的原理。
2.引导实验执行:
演示如何在平台上设置中心点个数为
2然后改为 3,并观察聚类结果的变
化。
演示如何添加异常数据(如坐标为
(50, 2)的点),并讨论这种数据如何
影响聚类结果。
学生将亲自操作在
线平台,执行教师演
示的实验,如修改中
心点的个数,添加异
常数据。
观察并记录不同设
置下聚类结果的变
化,特别是异常数据
引入后的效果。
通过让学生在
实际的平台上
操作,使他们能
够亲身体验并
理解 K-means
算法的运作过
程。
通过实验,让学
生理解不同的
K 值和数据特
征(如异常数
据)如何影响聚
类的结果,从而
深入理解算法
的敏感性和适
用性。
K-means算
法用途
1.介绍 K-means 算法的用途:
教师将详细解释在幻灯片中提到的 K-
means 算法的四个主要应用领域:数
据挖掘、图像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和
生物信息学。
举例说明每个领域中 K-means 算法如
何被应用,例如在数据挖掘中用于市
场分析,图像分析中的图像分割,自
认真听老师讲解 K-
means算法的用途
通过实际案例
研究,使学生能
够将理论知识
应用到具体情
境中,增强学习
的实践性和相
关性。
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聚类,以及生物
信息学中的基因数据分析。
2.探讨算法的优缺点:
通过幻灯片内容,讲解 K-means 算法
的优点,如算法的简单性和高效性,
以及它的局限性,比如对异常值的敏
感性和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影响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性在实际应用中
如何影响算法的表现和选择。
板书设计
K-means 算法概述
定义:无监督聚类算法
步骤:
初始化:选择 K 个聚类中心
分配:根据最近中心原则分配数据点
更新:计算新的中心点
迭代:直至中心稳定
应用:数据挖掘、图像处理、文本聚类
优缺点:
优点:简单高效
缺点:初始中心敏感,异常值影响大
教学反思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